日前,昆明市五华区发生一起执法城管与民众暴力冲突事件,事件最终导致10多人受伤,多辆汽车被损坏,40多人接受警方调查。这又是一起“群体事件”。《南都》29日社论认为,在城管与民众的冲突中,缺乏一个平衡、中立的“第三方”,因此“群体事件”容易以“以暴易暴”惨淡收场。
城管与民众的冲突,由来已久。有识之士不厌其烦地强调,除司法、警察机关以外,任何机构都没有暴力执法权,否则其自身就将成为社会管理当中不稳定因素的来源。当然,这里不是讨论城管执法资格问题,而是在当前现实下,包括城管执法在内的、及至社会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政府与民众之间如何共同面对矛盾冲突的问题。
政府与民间的二元对立,显然早已不太适应当代经济生活需求。在多元利益格局、文化格局的现代生活中,第三方组织(民间组织)是政府与民间的桥梁,也是社会减压的缓冲器。这种认识,是中央政府近年来积极推动民间组织发展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在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第三方组织是达成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在执法部门与民众的冲突中,各政府职能机构在“维稳”的大方针下,极易形成利益同盟——事实上众多的群体事件当中,均存在政府与民众显著的二元对立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机构单方面把持信息,民众不信任,矛盾由此螺旋式上升激化,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及致暴力冲突后果。在昆明五华该起“群体事件”中,城管暴力执法,致50多岁的女被执法人受伤晕倒,民众自发要求城管人员善后,却遭到不同意见解释,终于激起民愤、导致暴力事件发生。这显然不是独立的事件所能引起的数量庞大的民众骚动,而是长期积累的不信任造成的情绪发泄。
群体的情绪发泄往往带有不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后果。但群体的情绪并非全由非理性因素引导,只有在理性因素被遏止的状态下,群体才进入“群体无意识”状态,并可能向不可收拾的暴力方向蔓延。事实上,一个理性声音的提醒,就足以扭转非理性群体意识。但在现实当中,这种“理性的提醒声音”往往被官方打压,被迫承担起事件后果,被当成不合作对象的组织者,被当成“出头鸟”打掉。
这是一种高压政策的传统在当代经济生活中不合时宜的延续,一些政府机构依然将这种“现场”的第三方当作“敌对势力”,高度警惕。可是,这种过度反应断送了众多事件现场走向理性解决问题的机会。于是,在昆明五华类似的“群体事件”当中,只能任由非理性因素发酵,直至爆发,产生重大的“以暴易暴”后果。
事实上,非但在事件现场需要理性的“第三方”,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与平复当中,“第三方”也必不可少。所有的“群体事件”多是更广泛的社会矛盾积累所致;而单一事件当中的封锁信息、单方面强行解释更是“群体事件”不断扩大的直接诱因——简单粗暴的强悍处理或许可以很快平复事件,却为日后更强烈的爆发埋下了种子。因此,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的独立声音,是建立信任、缓和冲突的有效的“第三方”。
诚然,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可能会让冲突某一方不快,但却能在更大范围的社会稳定上起到重要作用。事实上,当有人以媒体披露信息将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冲突为由反对媒体介入时,实则是以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取代了全体利益,让全社会的稳定为其不当利益买单——因为,只有不当利益的坚持,才是导致“群体事件”的祸首。而反观昆明五华在处理该起事件时,不仅缺乏对媒体的应有尊重,甚至将媒体人员当作冲突对象施予棍棒。如此,就阻绝了缓和矛盾、平息冲突情绪的通道。
今天有消息指出,当地警方否认对现场媒体从业人员施暴的是警察。无论施暴者是警察还是城管,至少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当地政府目前对这种绞杀“第三方”的行为也感到不妥,意欲撇清责任,这是坏事件当中的好现象。
既然如此,则我们就开始重视起“第三方”吧!为文明行政的有效性、为避免更多的暴力冲突、为妥善解决“群体事件”、为社会和谐,让我们一起来充当并尊重事件现场的理性“第三方”、以及事件全程处理与平复过程中的“第三方”——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