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这下找到把忽悠深商的感觉了,好事好事。事实上这个忽悠还可以忽悠更大,就是把深圳忽悠成“博物馆之城”。深圳没历史,但是可以收纳历史,大力鼓励公私兴建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这个城市就有内涵、有看头了。深圳有个高尔夫爱好者在宝安整了个“高尔夫用品博物馆”,对商业是提振,对网络是不可替代,端的是好。本来也打算在忽悠完“深圳狂欢节”之后就忽悠深圳博物馆之城的,继续把“深商博物馆”忽悠大,因为这个创意在前年因特虎十大创想中有提及,并曾具体建议在滨海大道新建的“欢乐海岸”中植入深商博物馆,政府牵头,社会捐建,企业化运营,让来深圳的游客不仅玩的刺激,也玩的深沉。好事,好事,大家想到一块了。(老亨 按)
我一直渴望在深圳建立一个“深商博物馆”。
深商——深圳的企业家群体,是深圳城市竞争力的基石,是这个城市最可宝贵的财富。深商的精神决定了深圳的城市精神。改革开放和深圳特区30年的历史,就是深商形成、发展和壮大、成功的30年。
因此,记录和装祯这个城市的历史,无法离开对深商源流的梳理和归档。倘若深圳决定建设博物馆群的话,最值得建设的两个博物馆,一个是“中国改革开放博物馆”,另一个就是“深商博物馆”。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中,深商的兴起和创业潮,大规模的总共有四波,第一波是1980-1984年前后,特区初创,深商初兴,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深圳中航集团、华强集团、赛格集团、先科电子、华侨城等为代表;第二波是在1988年前后,全国经商热,特区成为创业沃土,深商的中坚力量大多在此时创业,以华为、中兴、招商银行、万科、平安保险、金蝶、创维、三九集团等为代表;第三波是1992-1993年前后,小平南巡刺激新一轮发展高潮,这一波深商创业以健康元集团(原太太药业)、茂业集团、大鹏证券(已破产清算)、迈瑞、研祥集团、比亚迪等为代表;第四波是2000-2001年前后,IT和互联网泡沫热潮,一批IT深商在此时创业,以腾讯、迅雷等为代表。
深商兴起的历史,值得整理和研究,而这过程中的历史证据,更值得搜集和珍藏。然而深圳非但没有专门的深商史研究,更没有深商文物的搜集和收藏机构。深商研究会有志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只是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同时深商研究会也是深商博物馆的最佳运作机构,一方面搜集整理深商文物资料,一方面进行深商研究,日积月累,方见成效。
在我的设想中,深商博物馆初期面积应在500-1000平米左右,由藏室、展厅、研究室等构成。展厅既可进行各种策划展,也可进行某个企业的企业史展。深商博物馆的馆藏品,以实物、出版物、文件档案、影像资料、电子资料等形式为主。馆藏品以向企业征集为主要来源。
深商博物馆最理想的地址有三处:蛇口,华侨城,华强北。我希望这两时间,能有机会接触招商局、华侨城集团以及华强北各家老地主们,游说他们建设“深商博物馆”,也希望深圳市委市政府能重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