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网讯)今年的柏林影展上,中国电影《团圆》、台湾电影《一页台北》以及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分别获得了不同的奖项。
媒体也以“扬威”、“惊艳”、“大放异彩”等等的词句形容华语片在这次柏林影展的“成就”。
但是就现在的华语商业电影而言,在海外知名的就只有李安、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几位导演。
而这几位大导演近几年也碰到了在海外市场卖座欠佳的事情。
如果不看中港台等地的票房,这几位大导演的作品在海外市场的票房并不让人满意。
本土与海外
这次柏林影展新锐导演奖的评委—郑碧云在接受BBC中文网专访时对此表示,实际上,现在很多电影人把市场是放在中国大陆。
所以在制作的题材等等方面,着重的是针对华语市场,很难去吸引西方的观众。
而且国际市场要的不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层了解,大多数的外国观众要的就是娱乐。
严肃的电影他们消化不了、也不感兴趣,所以《赤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需要看字幕才能了解剧情的电影就不为他们所喜。
郑碧云说,想要进军国际市场,就得考虑题材必须是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都能相通的题材才行。
而且一般而言,华语片的预算远不如好莱坞电影,故而在拿捏如何迎合外国品味上也是颇为不容易。
但是郑碧云也强调,好莱坞电影也不是部部都是卖座佳片,以日本和韩国为例,在本土电影壮大之后,对好莱坞电影的需求也就降低了。
非主流电影
就算是同样讲英语的英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时常也是被看成是“艺术精品”被归类为小众市场的艺术电影。
其他欧洲电影大约也都是差不多的命运,除了因为美国有庞大的西班牙语裔人口,所以偶尔西班牙制作的电影可以崭露头角之外,其他非英语电影大多也就是纯供“艺术欣赏”。
好莱坞电影的特性就是投资大、商业性强、艺术性弱,以美国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
有些好莱坞电影的虽然被人嗤之以鼻,但是片厂在乎的是银子是否滚滚而来,而不是这部电影是否没有艺术价值。
好莱坞电影的题材可以天马行空、也不太管是否合乎史实,赚钱是其首要目的。
在这种风气之下,造就了好莱坞在电影上的地位。
华语片则是逐渐开始有了外商的投资,两岸三地联手合作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郑碧云表示,不见得未来华语片不会出现可以行销国际市场的佳作,只是现在可以说是时候未到。
创造未来
从以前的经验来看,吴宇森之所以被网罗到好莱坞就是因为当年拍摄的一系列黑帮枪战电影,不但捧红了周润发,也在海外有了一批忠心的“粉丝”。
成龙则是以一系列嬉笑性质的功夫电影,尤其是片尾的一些漏网镜头,让外国观众不到看完决不离场。
《卧虎藏龙》以夸大的方式,细细地述说了中国武侠小说的故事,让导演李安拿下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座。
但是华语片进军国际,除了人才、题材、还有就是行销,在一开始可能华语片还是需要和西方的发行商合作,就和当年发行《卧虎藏龙》一样。
中国菜肴到了外国得要调整口味,才能让西方人尝试、然后学习拿筷子。华语片的“进军国际”可能也是要经过差不多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