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律师胡国剑因被收取413元拖车费将罗湖交警大队告上法院,败诉后,胡国剑向深圳市人大提交建议书,希望取消拖车费。而在最近讨论的《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草案修改建议稿)》中,收取拖车费的条款被删除,这也意味着曾引发争议的拖车费将被正式取消(见昨日《南方都市报》)。
胡国剑是个“较真”的人,而且他的“较真”得到了网友、市民的普遍褒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樵彬。2007年,深圳市民樵彬打赢了与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的官司,成为不经驾校而以“散学”名义申请驾照的第一人。时至今日,全省各地市均放开了“散学”者申请驾照的通道。公民樵彬以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为代价,替后来的驾照申请者争取了合法合理的权益,这样的过程和结局值得我们鼓掌致敬。
胡国剑的抗争与发声同样是在还原自身的权利,与此同时,万千车主“搭便车”成为受益者,有关部门则进一步感受到公民个体权利意识觉醒的巨大力量——— 毫无疑问,这样的感受与改进会推动城市进步、制度进步,进而推动国家的进步。
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我们经常遭遇言论以及个人努力的无力感和挫折感,这种无力感最终的去向包括以下两个途径——— 其一,个体沉默无语,面对自身权益受损麻木不仁、逆来顺受,这样的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司空见惯。斯情斯景,“稳定”则“稳定”矣,却是以私权利受损作为代价,恐非长久之策。
其二,个体在诉求未获满意回复的情况下,情绪偏激并采取过激行动,往往酿成惨案,虽然能引起相关部门和公众的注意,却也给自身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和后遗症。
胡国剑与樵彬的不屈不挠,奋力抗争,虽然过程万分艰难,却给我们指出了第三个选择:将个案曝光于媒体的聚焦灯下,引发公众热议。过程中始终能保持冷静思考,客观评述,两人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勇气、胆识、智慧强有力地干预了公共生活,发出了弱势者的最强音,唤醒了更多的弱势者认真审视自己的权益与权利,进而汇成意见的洪流,涤浊扬清,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当然,这样的发声与“较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当我们推开巨大的制度障碍的时候,会发现眼前也许并非“桃花源”,而是需要从零开始开垦的荒地。这样的制度脱节与工作空白并非罕见,公民的智慧有望在“拓荒”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尊重。
比如,樵彬在官司打赢之后申请驾照时遇到新问题——— 找不到考试专用车。这当然是荒诞的场面,但却曾是客观现实。气馁毫无意义,偏激也无助于解决具体问题。胡国剑与樵彬的唯一选择就是在法律与公理的框架中大声说话,努力发言,让既得利益者胆怯,让浑浑噩噩者清醒,让后来者汲取更多的勇气和激情,这样的一路疾进,这样的义无反顾,早已跳出了个人利益的考量与斟酌,展示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改变的图卷。
2010年已经逼近,改革之城深圳将迎来自己的30岁生日。下一个30年,会不会是公民集体发声的30年?会不会是利益博弈更加合理的30年?会不会是再创奇迹的30年?这部分地取决于作为个体的我们是否有勇气做下一个“胡国剑”或者“樵彬”。□王光德
背景新闻:http://sznews.oeeee.com/a/20091130/810258.html
http://sznews.oeeee.com/a/20091201/810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