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来,连续享受了多次思想文化的盛宴后,“深圳学术”现在也要闪亮登场了。
啊?还有“深圳学术”?俺只看到来自深圳高校科研机构的一些所谓学者们走马灯似的串场,嘴里重复着多少年不变的陈词滥调,手里拿着多少年不变的意思费,蒙得俺这样的“学术粉丝”们也连着赶了好几个场子,要听他们的真知灼见。而走遍深圳大小书店,却难觅他们影响深远的大部头著作,也很难听到他们在全国、全世界大事件面前的金玉良言。“深圳学术”们分享着深圳大大小小的研讨会、座谈会以及演讲的话语权和背后的利益,几年来哪见他们有什么自己的“学术”啊?
唉!几年来的观感真让俺大跌眼镜。想一想,俺当初的想法真是天真啊!
——谓“深圳学术”不必再“为稻梁谋”,可以茕茕孑立于全国学术体制之外,真正搞点去功利化的研究,以为深陷社会急剧转型期的普罗众生解疑释惑,以为普罗大众的生存关切贡献点照亮道路的思想火把。敢情深圳也没有脱离中国特色的国情啊!学术成了饭碗,为饭碗而学术的庸俗、媚权在这里并不比全国其他地方弱;
——谓“深圳学术”不必再“山头主义”,可以直接面向普罗大众的生存关切,而不是在自己有限的小圈子里自成“命运共同体”,导引人们追求真理的学术在深圳并未获得它应有的超脱性。自然,学术不必排斥圈子,但也应保持起码的张力,才能不断引进社会实践的活水。把学术孤立于大众之外,只是几个人在小圈子里玩,能玩出什么名堂?
然而,今天看到“首届深圳学术年会”的征文公告,俺看到的不过可以无穷复制的模式——由“深圳学术”们的召集人推出征文选题,再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广泛征集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其想跻身于全国学术队列的主观意图跃然纸上。且不论这一“召集人”是否有足够的资格和自信向全国征集论文,俺单看他们给出的征文选题范围:
1、学术文化建设与城市软实力提升;
2、学术文化建设与学科发展;
3、学派构建与城市人文精神培育;
4、深圳学派的构建与前瞻;
5、其他有关论题。
诸位看看,都是些什么样的选题啊!第一,这些选题,都无关普罗大众的生存关切;第二,这些选题,都无关当前紧迫需要解释力和前瞻性的重大事件;第三,“学派构建与城市人文精神培育”,暴露了学术界自以为是的理论预设前提——学术可以而且必须分派;第四,“深圳学派的构建与前瞻”这分明就是邀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来为自己、为所谓“深圳学派”抬轿子、唱赞歌嘛!这样搞出来的“首届深圳学术年会”会有多大多的价值、多大的影响力?
当然,要吸引全国同行“共襄盛事”并不容易,要烧很多钱的。不过,这似乎不是深圳应当担心的问题。
俺不是反对搞这个“学术年会”,俺是觉得没有必要这么搞;而且这么搞,效果未必好。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是真能请得动几个大家来,让俺等愚蒙之辈也能借机开智,倒还值得;若只是一些三流的学者、只会唱赞歌的学者前来,俺辈能得到什么启蒙?俺倒觉得,不如用办年会的这笔钱来向深圳普通市民开放征集,给高价,鼓励市民参与学术活动,打破目前国内僵化封闭的学术体制,打通学术研究与普通民众的联系。这样可以——
A、学术生活化。为有源头活水来嘛,没了源头,就没了活水。深圳市民可不比其他地方,生活方式多样化,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交往世界,都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手最鲜活的资料;
B、学术常识化。这么多年,老百姓也不咋信专家学者的话了。虽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但专家学者的话离他们的生活常识太远,那还是有分辨能力的。不需要把学术弄得跟天书似的吧!学术只需要告诉人们,在他们郁结不解之时,是什么阻隔了他们内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是什么使他们按照常识去做的事情竟然遭遇困境。把扰乱他们“社会关系”的种种迷雾拨开,使他们发现种种常识之间的联系,使他们的身份能够恢复到人的健全理性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深圳学术”的发展提供的社会土壤,如果能够培育出潘恩这样的人物,那就无愧于中国最大移民城市的名头了;
C、学术“去伪化”。这可是俺独创的词儿!自然科学里有“伪科学”。社会科学里有没有?有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种种媚于资本、媚于权力、媚于各种现实私人考虑而据人的理性和常识很难说通和接受的所谓“学术”不是大行其道吗?向人们揭示和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不是很难?如果确实不能说真话,可否请你们少说假话?即如此次确定的“选题范围”,里面有几个是“真问题”?有几个是来自于“上面”的授意或为了“媚上”而拟定的?
D、学术平民化。俺为什么老是怂恿着要将深圳市民当成学术研究的主体?因为深圳市民从各个地方来的,哪个不是对人生有一番自己的体会?他们内心的煎熬,他们主体性的提升,他们之被称为“公民社会”的主要特质,是否得到“深圳学术”们认真的理解、尊重和重视?俺理解,首届深圳学术年会,是要向全国学术界传递“深圳学术界”奋发有为的信息。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年会的议题(论文选题),可否换一种方式,比如说通过深圳新闻网等公共渠道向全深圳征集?借此此机会了解深圳1000多万人内心真正的理论关切是什么?别浪费了深圳市民素质高这一优势,别浪费了深圳民间多智慧这一优势。如果整个学术年会,不再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献媚,而是从选题的确定到年会的举办全过程开放进行,当然也不排斥来自全国的学术精英,而是彻底打破精英与草根、专业与业余的界限,使大家真正放下身份,将大家导向追求真理的去功利化道路,循此思路举办的年会是否完全有别于死气沉沉的学术氛围,更显出“深圳学术”开放、包容、务实的独特魅力?
老百姓需要生活化、常识化、“去伪化”、平民化的学术。这或许是“深圳学术”闯出自己道路的惟一通道。一切庸常的学术活动,能免则免吧!
“深圳学术”该怎么玩?让大家讨论讨论,总是有益处的。俺这帖权当抛砖引玉。
http://space.sznews.com/?uid-835591-action-viewspace-itemid-12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