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形象初探
人们刚来深圳,看到是摩天高楼林立,道路宽阔畅通车水马龙,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夜晚灯光明亮辉煌,现代化气息很浓。这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形象。只要你在这个城市里住久了,深入进去了,就会发现城市文化形象的另一个面貌。
古老的深圳文化
深圳给一般人的印象是历史短,文化浅。说历史短,人们喜欢用一句话形容深圳:“一夜城”,改革开放以来,转眼的功夫,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变成了现代大都市。说文化浅,原来一些人张口喜欢说“深圳是文化沙漠。”认为这块土地缺乏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底蕴。一段时间里,深圳给人们的印象是“经济的巨人,文化的矮子。”
2007年发生的一件考古事件可能会改变人们的印象。4月8日,从北京传来一则消息:“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其中有深圳大鹏湾畔的咸头岭遗址。在遗址距地表四五米深处,在发掘的555平方米的深坑里,出土了房址、锅灶和大量的彩陶、白陶、夹砂陶片等。这道电波是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深深的隧道,让我们依稀看清了遥远的历史源头。七千年前,在深圳大鹏湾的这片土地上开始有人类活动,深圳文化画卷由此打开。
深圳还有一个大鹏所城,这是明代的大型建筑,始建于公元1394年,是明代为了抗击倭寇而设立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简称“大鹏所城”。深圳的简称“鹏城”即来源于此。所城内建有清代的“将军第”,其中以抗英名将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最为壮观,已有150年的历史。赖恩爵作为林则徐的副将,成功指挥了“九龙海战”,该战是中国近代抗英战争取得胜利的第一仗。
7000年前和600年前,是深圳文化历史上的两个节点,雄辨地证明深圳并非历史短、文化浅,是中华文明古老家庭中的成员之一。
深圳的语言文化
考古成果当然可以说明一个城市的文化状况,但文物属于死文化,观察、评价一个城市的文化最好是考察其活的文化。活文化是什么?活文化是语言,是风俗习惯,是这座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语言最重要。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考察文化路径。语言中深藏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遗传密码。
我们以语言为对象,看看深圳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华文明中的坐标。
深圳已是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关于城市的人口可以说出原居民、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总人数这样4个数字:建立经济特区前深圳的原居民数物资31.5万人;现在深圳的户籍人口约为190万;持有暂住证的人口近670万;全市人口总数按照有关部门统计的数字为1200万以上。其中,“深圳市民”的概念数字是860万人(就是户籍人口+暂住人口),深圳的许多“人均”的数字就是按照这个数字平均的。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深圳分为两种情况:原居民与新移民(之所以说新移民是因为原居民在历史上基本上也是移民,可称作老移民)。广东为粤方言区,细分又可以分为广府白话、客家话、潮汕话、雷州话等4种小方言区。深圳原居民中,4种方言都有人说。其中大半说客家话,少半说白话,说潮汕话和雷州话的人更少。白话属于广府文化,客家话属于古代的中原文化,潮汕话与雷州话属于闽方言。
深圳地处五岭以南,属于岭南文化圈。岭南地区历史久远,相传古时候这里是百越民族居地,故简称粤(古语粤同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就在广东设置了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岭南从此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版图,通过凿通灵渠,珠江与长江水系连通;五岭蜿蜒高峻,挡不住中原与古百越人民之间的往来。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汇,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从源头上说是古时候的中原文化。客家在历史上曾经有秦汉、汉末东晋、唐安史之乱和唐末、南宋和宋末4次大迁徙,北方人民从中原地区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来到岭南安家生息。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经过了千年大融合,更是使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体。岭南文化继承了中原文化精髓,又吸收了百越文化优点的特色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来了大量移民,再次出现了文化的大融合,深圳成为普通话最流行的城市。新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了全国、全民族的各种语言。中国语言从世界语系中分,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汉语语族。汉语分为7大方言,包括北方话和吴语、湘、鄂、赣、粤、闽方言等。说这些话的人在深圳都能找到。可以说全国34个省级单位(包括香港、澳门)、56个民族,都能在深圳找到眼泪汪汪的老乡,吃到百味齐全的家乡菜,听到南腔北调的故乡音。如果说,历史上通过4次大迁徙来到广东的客家人,将当时的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地区;那么今天占了城市居民绝大部分的新移民,更是将全国各地的各种文化都带到了今天的深圳。
深圳移民中还有一支队伍数量不多,但特别不可忽视,这就是来自世界各地学成归来的“海归派”。市人事局的同志告诉我: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是中国留学生回国数量最多的城市。回深圳的留学生,自己创业的多,当老板的多。我也有好多“海龟”朋友,问他们对深圳的看法,回答说:“深圳是个创业的好地方,在这个城市里能够做成大事。”海归派是社会精英,他们口中说着多种语言,喜欢品尝红酒西餐,出入国境好像进出家门,长途飞行当成住旅馆,在世界著名大学的实验室里掌握了先进技术,在异国风情的生活中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他们带来了新鲜的思想,表现出别样的文化,过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在深圳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明星般的示范影响作用。
深圳的移民文化
深圳社科院的杨立勋教授告诉我,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移民度最高的移民城市。纽约是国际性移民城市,纽约人口800万,移民率为45%。相比之下,深圳人口过千万,移民率96%以上。但是,深圳的移民基本来自国内,纽约的移民来自全球。可以说纽约是最大的国际移民城市,深圳是最大的中国移民城市。
深圳的移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是丰富性。移民来自全国,带来了全国各地的文化。这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好像是大森林,长满了各种树木花草。有参天大树,也有矮小的灌木和厚密的草地;有阔叶林也有针叶林;有绿树也有红花。文化生态十分丰富。
其次是创新性。中国文化总体上说是一种创新文化。文化中最主要的基因是变革和更新。中国文化的原典《周易》的思想就是易、变,就是生生不息。几千年中国文化总的说来,一直处于以不断的变化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文化才能蓬勃发展。凡是变革创新的文化就传承下来了,凡是保守不变的文化就容易死亡。深圳这种开放竞争的环境,激发了中华文化易变、创新的内核,使移民文化不断产生一种创新的状态,就容易出现新观念新思想新做法。深圳精神几经修改,开拓创新始终为首,这是深圳人民的共识,也为深圳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
再次是杂交性。各种文化共处一地,共同生长,免不了互相碰撞、互相融汇、互相影响,在碰撞、融汇、贯通、影响过程中,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生物学上有一种杂交优势的现象:动物和植物之间通过杂交会产生优秀的新品种,血缘越远,差别越大,优势越明显。文化也有这种现象:不同之间的文化,互相碰撞、交流、融汇、升华,会产生出新文化。这个新文化吸收了各种文化的长处,呈现出一种优生优态的面貌,生气勃勃,生命力强,具有很强的创新和生长能力。从文明的成长的规律看,文明只有在传播、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才能更快、更好、更省地生长和发展。移民城市就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和融汇区,是不同文明的植物园和展示窗。深圳是全国最大、移民率最高的的移民城市,因此深圳成为最能创新能力、最有创新精神的城市也就不奇怪了。
对外交流中的深圳文化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被赋予了“改革开放窗口”的地位。能够承担这一光荣任务,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有一种特殊的地利优势。
香港原来是深圳(当时是宝安县)的一部分,香港居民多数是宝安居民,两个城市同一块土地,同一个人种,文化上也是同源。1840年鸦片战争后,香港被租借、割让给英国成了殖民地。在一百多年间,香港政治上受英国政府的统治,文化上受英国文化的覆盖和影响。
英国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英国文化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代表工业文明的文化。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因此成为欧洲主流文化。而欧洲文化又经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的更新,成为相对于封建社会和农业文明而言的一种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文明的先进文化。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香港人民将以英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进行了一轮消化,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成功地嫁接、融通、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符合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要求、适应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文化。这种文化成为香港的核心竞争力,使香港成为经济上的亚洲四小龙,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由于与香港为邻,深圳在学习香港、并通过香港向世界学习方面具备最为便利的条件。
深圳向香港的学习十分成功。在深圳与香港文化的冲突、碰撞、融汇、贯通中,又产生出一种新的杂交文化。深圳文化就是既保持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又善于学习、吸收、改造国外先进文化,而产生的一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文化。
不仅如此,深圳抱着虚心好学的精神,向世界一些城市直接学习。从1986年开始到2007年的21年间,先后分别与14个国际省份和城市互相结为姊妹城市:美国休斯敦市、意大利布雷西亚省、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波兰波兹南市、法国维埃纳省、牙买加金斯敦市、多哥洛美市、德国纽伦堡市、比利时布拉班特瓦隆省、日本筑波市、韩国光阳市、马来西亚新山、意大利都灵市、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市、英国罗德翰姆市。深圳与这些省市城市间信息畅通,人员往来,大大开阔了深圳人民的眼界。
根据以上对深圳文化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深圳的文化继承了古时候的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传统,会聚了今天的全国全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容,吸收了当下国外优秀文化养分,因此,深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古老中国文化渊源、融汇中华文化精华、积极与世界先进文化对话的新文化。
深圳以文化立市
2003年1月,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2003年12月召开的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将“建设高品位的文化~生态城市”作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5个主要目标之一。2005年5月,中共深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快推进‘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建设”,并进一步重申要“在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金融和物流等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努力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王京生《文化立市论》1页)
深圳为什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这既是深圳发展阶段转型的需要,也是深圳创新思想的表现。在落实文化立市战略中,深圳做了多方面的努力,这里只说说大兴文化设施建设、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打造品牌文化活动3件事。
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30年内深圳以10年为一个周期建设了3批文化设施。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深圳图书馆(现改为少儿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大剧院、电视台(现怡景基地)、体育馆和深圳大学等文化设施;90年代建设了3万人体育场、深圳书城(现罗湖书城)、深圳特区报大厦、深圳商报大厦、海天大厦、关山月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画院、华夏艺术中心和各区的图书馆、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一批新文化设施;本世纪头10年又开始建设中心图书馆、音乐厅、青少年宫、电视中心、书城(福田中心店和南山店),以及2011世界大学生运动城等。通过3次大规模的文化设施建设,深圳有了众多的文化阵地。
在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方面,深圳生产出了许多观众喜爱的作品,产生了“深圳制造”的概念。深圳的影视文化、音乐歌曲等是长项,文学、美术书法、舞台艺术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电影作品早期有《少年犯》、《花季雨季》,近期有《夜·明》、《五颗子弹》等。电视剧《深圳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是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品,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深圳康达富公司近几年生产的“三棵树”:《亲情树》、《香樟树》和《相思树》,前两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后一部也成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作品。深圳是中国流行音乐生产的重镇。中国流行音乐就是从深圳开始的,代表作品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又见西柏坡》、《永远的小平》、《祝福祖国》、《在灿烂的阳光下》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管理体制后的深圳交响乐团,进入国家交响乐团第一方阵,创作出了《神州和乐》的交响乐作品。文学方面,在近两年与中国作协合作开展的“改革开放30年文学工程”中,出现了《岭南烟云》(彭名燕 孙向学)、《旷野无人》(李兰妮)等一批好作品;打工文学成为深圳文学的一个品牌,出现了王十月、戴斌等一批作家;网络文学是新的领域,“我与深圳”网络文学拉力赛中的获奖作品质量上乘。一些专家认为“深圳的文学出现了井喷现象”。舞台剧方面有歌舞晚会《深圳故事·追求》、《祖国,深圳对你说》,粤剧《风雪夜归人》、《中英街传奇》、《驼哥的旗》、《明·士》,话剧《窗外一片红树林》,杂技剧《梦幻西游》、音乐剧《买火柴的小女孩》等。美术方面,早期的深圳提出“深圳画家画深圳”,创作强调写实;后来提出了“城市山水画”的创意,慢慢演变成为“都市水墨画”的概念,提出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发展的重要课题,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关注;书法方面,中青年的书法作品屡屡获大奖,使深圳成为省内书法力量最强的城市之一。
在打造品牌文化活动方面,深圳开展了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创意十二月、深圳大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文博会艺术节、外来青工文化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做到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可参与”。
在落实“文化立市”战略中,为什么特别提出打造“两城一都一基地”的文化品牌呢?因为这既是深圳文化的优长项目,也是对城市文化建设影响巨大的关键领域。
将深圳建设成为图书馆之城,是因为这是一个爱读书的城市,应该鼓励全民阅读。深圳已经形成一个包括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在内的庞大图书馆网络,拥有600多个各类图书馆,初步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指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深圳的文化企业开发出了技术先进的“dIlas”图书管理软件,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图书馆间的“通借通还”,让居民可以在社区家门口借书还书。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各城市榜首。连续举办8届的深圳读书月创下了全世界时间最长的读书节日。阅读既是一个城市人文建设的基础,又是城市提高文化素质的基本功。
深圳打造“钢琴之城”也有底气。深圳百户居民拥有钢琴8.6台,每12个家庭就有一家拥有钢琴,数量全国第一;但昭义、周广仁、孔祥东、刘诗昆等一批大师级钢琴教育家的培训基地相继落户深圳;李云迪、陈萨、左章等为代表的深圳青少年钢琴选手在国际上屡获大奖。钢琴是乐器之王,普及钢琴有效地提高了市民的音乐素质,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华贵浪漫的魅力。
所谓“创意设计之都”,说的是提高平面设计等创意能力。深圳的平面设计队伍力量全国最强,最鼎盛时期拥有全国平面设计80%左右的力量,目前仍然活跃着一支2万多人的设计队伍。深圳设计师的作品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屡获大奖,北京奥运会的的标志设计就是出自陈绍华之手。平面设计只是一个领域,创意要成为城市的时尚。通过每年开展的“创意12月”活动,努力调动起全市人民的创意积极性。燃烧思想,放飞创意。创新是深圳的灵魂,是文明进步的不懈动力。
动漫是深圳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从时间上来看,深圳动画起步比韩国还早,鼎盛时期曾汇聚了全中国近70%的动画创作人才;深圳动漫制作生产力量很强,为迪斯尼公司等加工制作了《狮子王》等大量动画片;深圳环球数码公司生产出了我国第一部能够在技术上与与美国迪斯尼公司比美的三维动漫影片《魔比斯环》;深圳的动漫企业创造出了《小糊涂神》、《憨八龟》等一大批国内外喜欢的动漫形象。
深圳为什么将文化产业列为第四大支柱产业呢?这既是为了整合深圳已经形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的产业,也是为了给文化产业以更大更持久的支持,这是落实“文化立市”战略的具体措施之一。全市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文博会作为中国惟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的文化展会,在短短4届时间里就做成了全国规模最大。深圳还形成了中国(深圳)设计之都田面创意产业园、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怡景国家动漫基地、F518时尚创意园、中国(南方)国际摄影产业园、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等24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产业园。其中的大芬油画村吸引了全国几千名画家在这里作画,生产的油画远销世界油画市场。
深圳的文化软实力
深圳在发展中,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拼经济(以GDP指标论英雄)阶段,90年代中期开始的拼管理(注重城市管理)阶段,从本世纪初开始进入拼文化(提高城市软实力)阶段。有学者研究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认为大致经过了物质规划、经济规划、环境规划、社会规划、生态规划、文化规划等6个阶段。这6个阶段与深圳的发展阶段基本吻合,说明深圳城市发展的进程具有普遍性,对内地城市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文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文化竞争力正在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力量。这就是美国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的“软权力”(soft power)(也译为“软实力”、“软力量”)概念。软实力就是吸引力,产生软实力的源泉主要是文化。
文化之所以是城市软实力的源泉,是因为文化的特性决定的。文化的作用有两条:一条是让物质的世界文明化、文雅化、就是“文化”;另一条作用是“化人”,将愚昧的人知识化,将野蛮的人文明化,将粗鲁的人文雅化。建筑只是城市的躯壳,城市的内容在人;居民的素质高低决定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想吸引人,这个城市一定有文化气息、文化氛围、文化底蕴。没有文化的城市如同沙漠一样令人寂寞,令人绝望。有文化的城市,如同绿洲适合人们居住,如同森林保护各种生命生存,如同百花园生气盎然。
文化是创造的源泉。人的知识在学习文化中积累,人又是在文化中产生灵感。文化的土壤越深厚,创新的大树越茁壮,创新的花朵越骄艳。深圳要想保持自己开拓创新的品质,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如果说深圳开始通过移民吸收了全国、甚至世界上的文化精髓而成就了一番事业;那么深圳今后的发展更要靠不断吸取全人类的文化精华,继续自己的文化积累,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才有可能保持创新思想不断涌流的文化源泉。
文化是城市独特身份的标志。城市不见得规模大才好,只有独特才有吸引力。世界历史名城许多并不大,而是靠自己的文化特征吸引世人眼光的。例如,创意之都硅谷,音乐之都维也纳,旅游之都夏威夷,电影之都洛杉矶好莱坞,绘画与雕塑之都佛罗伦萨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开始组织“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联盟”,先后评出了6个创意城市,分别是设计之都德国柏林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民间艺术之都埃及阿斯旺和美国圣大非,烹饪之都哥伦比亚波帕扬,以及文学之都英国爱丁堡。深圳应该向他们学习,成为其中的一员。总之,深圳要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必须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生活品质的保障。环境清洁悦目,社会管理有序,读书学习的氛围浓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样的家园工作生活才舒适,这样的城市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的城市,会吸引来人才;而人才的大脑就是文化创意的源泉。这样以来,城市运作就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有后劲,能够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城市前途光明。
人们越来越看清了这一点,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发展纲要,国内国外,概莫能外。西班牙城市巴塞罗那的口号是:“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广州市提出“城市以文化论输赢”;苏州市提出“让文化成为苏州最大魅力和最强竞争力”。有学者认为:“城市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孙家正同志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经济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2007年6月11日公布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中说:“文化始终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城市不仅是一定地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是这一地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市民的居所,也是市民得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全人类的共同记忆。文化遗产见证着城市的生命历程,承载和延续着城市文化,也赋予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国文化报》2007.6.14.)
深圳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此,提出了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城市形象工程、文化创意中心工程、公共智库工程、公共文化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传播工程”等七大工程建设。通过努力,希望未来深圳将凸显“创新、卓越、智慧、力量、效益”五大特质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成为新一轮竞争的主战场,深圳的胜算如何呢?笔者对此持乐观态度:深圳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形势很好,胜算很高。为什么?这是由文化竞争力的特点决定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与以物质为内容的硬实力竞争完全不同:物质的特点是独占性和消耗性,而文化的特点是分享性和非消耗性。你有一个苹果,给了我,就不属于你,吃掉了,就没有了;而文化等精神产品是可以共享的,你有一个创意,告诉了我,就变成了两个创意,而这个创意不管使用多少次都是不会消耗掉的。因此对于资源缺乏而人口素质比较高的深圳来说,“资源紧约束”的限制就比较小,用武之地就很广大。记得有一位领导论深圳如何做好文艺精品创作问题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深圳的任务并不是要自己生产小麦,而是要蒸出馒头。深圳应该选用各地生产的小麦,组织最好的厨师,蒸出最好吃的馒头,这才是真本事。”这里强调的也是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另有一个特点也对深圳有利。有学者认为,所谓软实力并不是说用自己已有文化与别人比赛、拼搏,而是看你如何虚心有效地吸引、容纳他人的文化。吸收别人文化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你的文化软实力就强了。这个观点归纳起来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移民文化不断地流入这座城市;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愿意打开大门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前来开展经贸文化活动;有远大志向的深圳人也愿意走出去,在投资经商的过程中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流向深圳这座城市的信息、知识、文化,如同涓涓细流,汇合成江河;江河滔滔,流入了湖泊海洋。深圳虚怀若谷,就是江河湖海;这座城市是学习的海绵,知识的洼地,文化的熔炉。深圳不择细流,求知若渴,焚膏继晷,契而不舍,始终在学习充实提高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原文刊登于《深圳特区报》2008年7月15日D2版)
http://space.sznews.com/?uid-10051256-action-viewspace-itemid-12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