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两年前,与深圳一位新闻官员谈及政府许多目标与民众期待相脱节的“两层皮”现象,那位官员还抱怨说媒体在这中间没有担当好“辅政亲民”角色,要么是媒体的宣传不及时,要么是媒体的解读与政府不同调,反正就是说媒体要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使政府与民众能够实现更多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共识。
其实,这位官员的思想不可谓落后,媒体、特别是深圳的媒体在整合政府与民众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确乎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然而,即便如此,我还是倾向于认为这种观点没有看到政府与媒体关系调整的一个更大的趋势——政府不应再单纯依靠媒体(主要是传统媒体)来实现工作的延伸,换言之,作为商业组织、社会机构的媒体并没有铁定的法律义务要帮衬政府说话,媒体的主要职能还是追求据实报道为第一要务。那位新闻官员显然还欠缺一点现代网络社会下的政府新闻学知识。
现在,一个真实的实践出现了——从本月1日开始,贵阳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正式“上岗”,其主要职责是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信息,并以“网络新闻发言人”名义,采取发帖、跟帖形式回复网络舆论。云南等其他地方也在酝酿推出“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不敢说“网络新闻发言人”就比现实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好到哪里去。事实上,好多事情“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都还没坚持好呢!比如市民针对一些地方环境规划方案的质疑,你见过有哪个部门主动向民众作出交代了?“公明火灾”后你见过哪个部门出面说明了情况?而对红树林公园修建停车场、华大基因涉嫌触碰生态红线等网络舆论,又有什么部门予以澄清事实?
在引导舆论和管理议题等方面,“网络新闻发言人”显然比“政府新闻发言人”更积极、更主动。其实,深圳还是有不少部门是很重视网络舆论的,像原社保局等不少部门都曾以某一网名在深圳新闻网主动发帖,或征询意见、或说明情况、或予以澄清事实。而每每出现这样的动作,无不引来一众网友热捧。然而可惜的是,这些都只停留于自发状态,要视乎各个部门对于网络仿舆情的认知,你要期望市交通局、市国土局这一类的“牛局”跟网民互动,那可真是“话不投机”!
“网络新闻发言人”有什么好处?一可以迅速及时地对网络民意作出反馈。网络当然是民意,并且是民意最原始、最粗放的集散地。假如由市委宣传部发动网民在深圳新闻网上对深圳各市直部门进行满意度评价,相信市交通局、市国土局等部门一定不会太靠前,这个结果一定是反映了现实中市民对这两个部门真实的评价。二可以节省成本。现实中要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总要动员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在网络上发布权威信息,就不存在这类问题。三可以更原汁原味地传达权威声音。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媒体已经分化很严重,同样一个新闻发布会,不同的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信息解读,导致信息传播效果的失真。网络新闻发布就不同了,它可以将政府的权威声音原原本本地放到网上,直接面对网友的质疑、提问和互动,收到直达人心的效果。
这么说,不是将媒体完全晾在一边吗?既是,也不是。是,是因为网络新闻发布撇开了新闻媒体的中间环节,直接面对网民,而无须经过媒体的“再创造”;不是,是因为每一个网民都是无需服务于任何商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自媒体”,每一个网民实际上都是“新闻工作者”,只不过他更关心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话题而已。
推出“网络新闻发言人”,意味着政府将议题管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从媒体拿回到自己的手中,更积极主动地直接面对公众。当然,这不仅是话语权的“回收”,更意味着政府有了必须时时真实地面对公众的“法定义务”。假如“网络新闻发言人”不能及时真诚地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那就不过只是一个忽悠人的作秀工具而已。
很遗憾,作为公民社会典范和互联网产业发达的深圳,在推出“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方面没有同样走在前面,这有负于自己的先天条件和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氛围,也暴露出深圳有关方面的进步并没有与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同步。
深圳何时推出自己的“网络新闻发言人”?推出“网络新闻发言人”,深圳实在不该慢人一步!
http://space.sznews.com/?uid-835591-action-viewspace-itemid-12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