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出来后,网上对广州、深圳没有入选,感到极大的不公,笔者起先也是这样想的,至少在科技上,正如有网友在我的博客上这样说:“科技创新力前十没深圳能说得过去吗? ”
但是,我与一些专业朋友交流时,尽管他们对该排名榜权威性深表置疑,甚至有商业背景。但反过来想:假如广、深两市入选,这不就说明是:“软硬兼施”、“两全其美”了吗?
这也是我对深圳科技“软实力”提出反思的重要原因。
其实,关于这种疑问,在今年初就有人提到过。据媒体报道:深圳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城市试点,这个目标如何实现?2月23日,在福田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上,有代表认为,深圳过去的科技发展是依靠“硬实力”,及产业发展和决策扶持,深圳现在应该注意提高“软实力”,建立科技活动中心、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象建设体育馆那样建设科技场所。深圳市人大代表、科协主席周路明建议,深圳可建立科技活动资助制度,通过大量的科技活动,提倡产业研结合,也能有效达到人才引进的效果。其次要在本土青少年中培养科技的氛围,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他建议深圳应该建设“科技人员之家”,创造更多的科技活动场所,“与建设更多的体育场所比起来,建设更多的科技场所,可能更加迫切”。
依此,让我们来看看《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对科技“软实力”的阐述:“科技创新力,是一个城市在各种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发、使用等方面体现出的革新与创造能力。体现为一个城市全面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体现为一个城市浓郁的科技创新的氛围,体现为一个城市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现为一个城市不断产出的一流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苏州、天津、成都、南京、杭州、大连、重庆、青岛。总体来看,前十位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是非常大。)
对此,笔者认为,归结到底,科技“软实力”,是指一种创造力、创新氛围、人才交流、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先从人才上来说,由于太多“硬实力”,比如高房价,高生活成本让很多人才宁愿选择离开深圳。
我们不妨看看媒体的报道:
2009年6月17日,珠三角9市相关负责人在深圳联合签订《珠三角洲地区人才工作联盟合作框架协议》时,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表示,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深圳“经济特区”的名头曾吸引了大批人才南下创业,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繁荣图景。深圳也因此成为有名的人才“高地”,此时的深圳需才且惜才。然而如今,许多人才却选择出走。
在7月7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企业座谈会上,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感叹,房价飙升致人才流失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单位招来的大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到哪里住?”由于一般高新技术园区周边没有配套的地方可以居住,高房价又难以承担,员工们只好选择到租金比较便宜的关外居住,每天一下班,单位都要安排十几辆大巴往外送,从而出现一种景象,每天一上班就堵车,而一下班,高新区就变成一座“空城”。
孙伟无限担忧的话引起不少企业家的共鸣。来自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陈莉说,他们公司位于坪山新区,由于周边配套缺乏,很多管理人员都选在关内居住,其中一位居住在蛇口的财务总监,因为怕塞车,每天早上6点半就要出发。而由于高管们居住都比较远,他们经常连开一次会都很难。
深圳赛格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监郭宏伟透露,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技术人员流动性已经越来越大,因为以住房为代表的生活成本上升速度远超过企业支付薪水的涨幅,本来以为给出的薪水并不低,却仍然造成了半年内该企业1/5的研发人员出走。“与内地一些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相比,深圳给出的所谓‘高薪’已经没有优势。”而研发人员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小企业经营中心副总尹小雄则认为,深圳的未来不能给人好的想象空间,企业家投资的意愿在下降,而是将资金用于炒股、买房,这对深圳未来发展有一定影响。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华楠表示,人才问题是创新型企业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深圳如何留住企业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如何留住人才,这一问题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瓶颈,深圳需要出台新的措施。
在7日的座谈会上,众企业纷纷剑指深圳不断飙升的高房价,并提出了高房价吓跑深圳高科技人才的观点。“目前我们公司高新技术人才的流动性很大,核心问题就是住房成本节节攀升。”来自赛格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监郭宏伟说,他们公司前段时间招收了50多个毕业生,竟有30多名不愿意往深圳调户口。更让企业头疼的是,公司共有研发人员100多个,上半年竟然走了20多个,“原因一是住房,二是工资”。
其次,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集中在“硬实力”上,富士康、华为、中兴等公司的收入的排名遥遥领先,但前两家公司时常会传出:“血汗工厂”与“跳楼自杀”等方面的臭闻。也正是“软实力”被严重挤压,近两年,“山寨”居然成了深圳的主流创新词汇。表面是一个草根的自觉创新能力表现,或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实际上,这是一种生存的突围,是对科技“硬实力”的不满与挑战。
所以,未来,深圳的创新氛围,如果不能解放思想,不能适时推出相应的科技支持政策、不能持续完善科技教育、研发相关基础配套,以及创造出人才交流与安居乐业的环境,谈“软实力”还为时过尚早。
如此以来,我们不难理解,据媒体报道:“多年来在高新技术领域稳局全国首位的深圳,今年前5个月高新技术产值排名被苏州超越。此前排名在前四名开外的苏州,凭借近年来的突飞猛进,抢走了深圳稳坐多年的头把交椅。深圳曾经最自豪的高科技领域被后来者超越。”根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苏州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449.04亿元,超过了深圳的2380.28亿元。而在过去的多年,深圳一直是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老大。细观数据起伏,苏州此次超过深圳,并非因为“加速度”超过深圳,而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降幅远远低于深圳,实现“弯道超车”。今年以来,苏州和深圳在高新技术诸多数据上均出现下降,但苏州降幅明显小于深圳,致使两者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改写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版图上的排位。就拿高新技术产值来说,1至2月,深圳降幅为20.3%,苏州为17.4%;1至3月,深圳降幅为19.7%,苏州为11.4%;1至4月,深圳降幅15.6%,苏州为7.8%;1至5月,深圳降幅16.9%,苏州只降了5.9%。
尽管,我们也看到两个城市不同的解释,但有趣的是,《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的“科技创新力”中排名,苏州第三,深圳却是榜上无名。与此同时,可惜的是,深圳在“软实力”上反思很少,仍在示强。当然,值得肯定的是,深圳也正补上缺少大学的短板,南方科大正在筹办,但似乎慢了些,和香港的大学合作也似乎意愿不太强。其它的虚拟大学园,西丽大学城没有形成好的交流的氛围。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倔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从小约瑟夫.奈的研究上来看,科技是“硬实力”,这也利于我们理解我们为什么忽视容易“软实力”。因为科技是结果,是“凤”,而前因——则是“筑巢”,需要先付出,先引进。往往,政府只希望引起“凤”,甚至立即想让其下蛋,以表政绩,最后却是适得其返,这也是内地许多高新区荒废的原因,深圳也不例外。当然,与内地不同的是,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政府,大市场”观念比较深,即政府管得少,而是让企业自主发展,自生自灭。实际上,这也十足的“优胜劣汰”的鼓励“硬实力”的做法,至少在政府层面缺少“服务意识”。所以,深圳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仍显得“物欲横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仍被人所追捧,事实上,这正被置疑,因为太硬。
毫无疑问,当“硬实力”成为城市的一种主流观念时,其衰落也是必然的,当人才流失,环境恶化之时,科技的创造力与创新氛围也将不存在,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幸而,深圳的科技创新基础还在,优秀企业的基因还在,但谁能保证未来更长一段长时间还在呢?深圳的科技创新或是刚刚达到“优秀”,或是正在追求“优秀”,离“卓越”仍有相当距离。所以,没有“软实力”的支撑,人心会思变。笔者因此,也提出了一个命题:深圳能从“优秀”到“卓越”吗?
最后,我们也会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金融危机以来,讲了大量科技创新的方面的内容,颇引人注目。他说:“我坚信,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当今世界经济正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实经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科技,而科技也必须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我们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发展模式,确保食品与能源安全,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坚信,中国将在科技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这将对全人类的文明和福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温总理也鲜明指出:“从根本上讲,中国科技的未来取决于今天我们如何吸引和训练年轻科学家,并发挥他们的才干。因此,我们科技政策的核心是将各种各样的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吸引到科研创新中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力。”
总而言之,没有“软实力”的“硬实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就说地过: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深圳是该擦亮眼睛的时侯了。
附:
温家宝: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人才素质
才能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8月7日,温家宝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人才素质,培育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集聚了6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温家宝在考察后对科研人员说,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而高新技术发展离不开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二是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三是必须集中力量研究带动产业或行业的新技术,甚至是革命性技术。做到这一点关键靠人才。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人才和智慧的竞争、创新和创造的较量,我国科技事业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温家宝:克服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号和9号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经济专家和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意见和建议。温家宝说,克服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的前夜,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有利时机。我们必须把握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要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适应市场变化,推进产品创新。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温家宝强调: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科技进步
7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吉林省考察。他强调,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全面落实和完善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面向市场需求,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增强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26日上午,温家宝来到研发实力雄厚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实验大厅内,摆放着一台台自主研制的精密机械和仪器,听说这些产品在国防、经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温家宝充满感情地说:“我是点名来光机所的。光机所的老前辈王大珩先生和我是忘年交。”他对科研人员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克服当前困难,而是要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这就需要更加重视科技的力量,需要将科技和经济结合起来,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经济危机往往伴随新的科技革命,广大科研人员在这场危机中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机遇,建功立业。
在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考察时,温家宝强调,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科技进步。我们要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用高端产品和技术占领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温家宝在美国科学杂志撰文:科学与中国现代化
2008年10月3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撰写的社论《科学与中国现代化》。
以下为社论全文
现代化历史的本质是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史。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带动了新文明与现代工业的兴起,并影响着民族的兴衰。中国正在进行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现在,中国在国际上的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数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中国在载人航天、高性能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第三代通讯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占制造业15%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16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将科学誉为改善人类命运的手段。今天,300多万公顷的农田种上了中国科学家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已经成为满足中国本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产量的“金钥匙”。科学与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也将中国的人均寿命提高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基础科学领域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能源、水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我们努力在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等领域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并强调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
从根本上讲,中国科技的未来取决于今天我们如何吸引和训练年轻科学家,并发挥他们的才干。因此,我们科技政策的核心是将各种各样的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吸引到科研创新中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力。
在科技领域,我们将加强机构改革,重组科研体系,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我们提倡在活跃的学术氛围下进行自由讨论,鼓励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探索,并且宽容失败。
科学无国界。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种种努力需要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一个充满活力和不断创新的中国。正如碰撞产生火花,交流有助于丰富想像力,提高创造力。许多中国科学家已经步入了国际学术舞台,他们与国际同行相互学习,共同为世界科学与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为鼓励公众掌握和使用科学技术,我们要大力提倡科学文化,促进科学理性,同时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科学之光的普照下,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必将更加辉煌灿烂。
我坚信,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当今世界经济正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实经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科技,而科技也必须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我们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发展模式,确保食品与能源安全,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坚信,中国将在科技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这将对全人类的文明和福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温家宝一日看望钱学森等五位老科学家
2009年8月6日温家宝亲切看望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侧记视频:温家宝看望朱光亚钱学,森胡亚美等科学家
在看望朱光亚时,朱光亚示意秘书朗读他给总理的一封信,表达对总理的感谢。在信中,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科技、经济的竞争力;二是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应在制度上有鼓励严谨求实的政策,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深圳:数字难决胜负
深圳市发展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曲建
年底收复出口失地
归根到底,这次深圳被苏州超过与出口大幅下降有很大关系。由于深圳经济外向度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大,而金融危机导致国外需求严重缩水,使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遭受重创,直接导致产值大幅下降。第四季度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可以扭转下降局面,恢复正增长。深圳最快年底就可以将失去的头把交椅夺回来。
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张斌
深圳仍有优势
单单一个数据不能说明问题。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只反映了一个时期的一个方面,苏州还有许多需要向深圳学习的地方,在企业的创新活力、市场环境、政府服务以及金融体系方面,深圳仍然具有不小的优势。
深圳知行信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成海清
自主创新深圳占优
不仅要看产值,更要看附加值,要看企业的效益、利润如何。数据不能说明真正的高科技水平。谁是第一、谁是第二都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看一个地方的科研水平、企业创新能力、是否掌握核心技术等。
苏州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仍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比如产值90%来自外资,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太过依赖外资。由于真正的研发都在母公司进行,导致苏州在自主创新方面颇显不足。
和苏州相比,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民营企业,虽然依赖民营企业和依赖外资这两种发展模式没有必然的好与坏之分,但从长远来看,深圳模式更加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苏州:崛起早有预兆
深圳市发展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曲建
前提投资起作用
苏州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确实是异军突起,但不仅是这一两年的问题。外资的引入对于苏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至关重要。资料显示,2007年,苏州新增注册外资183.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实际利用外资71.6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相比之下,深圳当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只有36.62亿美元,大约只有苏州的一半。大量引进外资也造就了苏州近90%的高新技术产值由外资企业实现。
长三角引进外资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珠三角,如今产值不如别人其实上世纪90年代末就埋下了伏笔。高新技术产业从投资到产出需要几年的时间,当年苏州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高于深圳,如今超过深圳也是必然的。苏州非常注重引进一些大的基础性项目,比如大型的IC(集成电路)生产线,这些大项目如今正是显示经济效益的时候,也是苏州超过深圳的大功臣。
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张斌
区位、文化优势显现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与其身处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城际铁路的开通,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上海本身有一些资源,随着交通的便利,一些外商把原来在上海、南京的项目放到苏州以降低成本,给苏州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苏州最大的优点是它特别浓厚的文化氛围。尽管大量外资进入对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贡献巨大,但苏深两地最大差异是表现在文化氛围上。苏州历史悠久,这种文化氛围会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从而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外来移民有很大的诱惑,这是深圳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深圳知行信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成海清
深圳生活成本逼退人才
近几年,由于物价、房价等生活成本过高,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早在前几年,一些深圳企业就着手在外地设立研发中心。据我所知,有一家深圳企业要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之前一家公司本打算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但由于研发人员集体抵制来到深圳,只好放弃,由“员工挪地方”变成了“老板挪地方”。
深圳由于生活成本高,必然导致城市吸引力下降,因此企业选择将研发力量放在高校集中的内地城市,这并不奇怪。不过,这种物理距离是可以弥补的,特别是现在交通、通信很发达,在外地设立研发中心,并不会影响到深圳的科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