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可谓是盘点周,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二季度报出7.9%的增长,远高于首季度的6.1%,离"保八"目标还有一步之遥,并将上半年的增长率推高至7.1%。为此,分析师判断,中国经济已出现拐点,复苏已无疑问。经济学家们认为,内地的4万亿元(4.54万亿港元)刺激方案已有效推动经济复苏。其中美林经济师卢婷认为内地经济已真正复苏,瑞银经济师王涛则表示,二季度的GDP增幅无疑证实了经济刺激措施的成效。另有几位分析师还调高了全年增长预期。但官方警告,现时的经济复苏不平衡,受益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非私营领域。
与此同时,上周数据显示,中国股市今年内共上涨75%,18个月以来其市值排名再度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股市。据彭博数据显示,2007年8月,中国股市市值首度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股市,但其后股市出现动荡,于2008年1月又被日本超越。但彭博最新数据显示,7月15日深沪两市的总市值达到3.2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3.2万亿美元。但有预测认为A股市场已出现泡沫,稍后内地的第二大股市地位可能不保。
尽管,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公布了6月份全国房价实现今年首次同比上涨,但社会对“地产泡沫”的担心已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北京6月份的一个新“地王”居然拍到了“40.6亿”,只相当于“四万亿”的千分之一而已。这从另一个侧面看,上半年7.37万亿银行贷款,正在快速地追逐资产,并试图与“通胀”赛跑。
也或许是,政府对房地产是非常暖昧的:在楼市出现”小阳春“时仍表示要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似乎是经济越不明朗,越要刺激楼市,若当下经济复苏越清晰,越对楼市有利。而楼市呢,则是一个顽皮的孩,或是“子系中山郎,得志便猖狂”。近日,传出的杭日楼市收紧二套房贷,主要是当地开发商与国土部门向民众玩起了房荒,直到玩到下不了台,最终而由市长出面点名进行整顿。而上海的开发商则大玩囤房,导致上海市政府7月17日召开“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严查捂盘惜售”后的实质性举措。上海市市书记俞正声也在最近召开的市委第八次全会上指出:要高度关注房地产问题,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其实,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也指出过,这是房地产惯用的伎俩,深圳在2005-2007年房价暴涨就用过,今年上半年也用过。
对于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状况,笔者以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非完全竞争下的房地产市场更不可能完成自我调整。特别是,政府为救市,完全放松对房地产的限制,从项目资本金到土地出让金,从开发贷到房贷,再从交易税到营业税等等,可谓是一脱再脱,近乎于“裸奔”,楼市要是不疯狂,不犯罪才是怪事呢。
那么,面对经济正在企稳的关键时期,中国正在走繁荣,还是正在衰退?“W”型经济走势又一次萦绕在心头。日本首屈一指的证券公司——野村证券旗下的研究机构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连续近10年被日本资本和金融市场人士选为最受信赖的经济学家之一,并为日本历届首相就如何应对日本经济与银行问题提供咨询的辜朝明先生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的空间。
辜朝明在《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幸存和发展》一书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日本20世纪90年代大衰退,包括美国次贷危机,认为都是“资产负债表衰退”效应造成的,这种观点得到诸多经济学家的认同,笔者认为是独具创见性。他认为,解决衰退,真正具有效力的是由政府主导的财政政策工具。“资产负债表衰退”是其首倡的一个在经济学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崭新概念。这种观点认为,衰退问题的根源并非货币供给方,而是货币需求方———企业。经济衰退是由于股市以及不动产市场的泡沫破灭之后,市场价格的崩溃造成在泡沫期过度扩张的企业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失衡,企业负债严重超出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自然会将企业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在停止借贷的同时,将企业能够利用的所有现金流都投入到债务偿还上,不遗余力地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希望早日走出技术性破产的泥沼。企业这种“负债最小化”模式的大规模转变最终造成“合成谬误”,于是就会出现即便银行愿意继续发放贷款,也无法找到借贷方的异常现象;而事实上同时银行也在极力避免既有贷款不良化;于是最终导致了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大衰退期间所观察到的货币政策失灵现象的发生。
由此,我们不妨理解中国政府自去年11月推出的“四万亿”等一揽子救市计划,大很程度上是为改善企业及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让利率、税率下降,让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刺激企业扩张生产、居民消费。无疑,这初步的目的达到了。但政府通过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似乎让人们不甚理解——因为中国的产能已经过剩,为何还要制造产能?不仅如此,很多信贷资金无流入实体经济,而在股市、楼市中寻找套利机会,这易于形成泡沫,压抑正常的居民消费。再加上,一些民企、外贸企业、制造业没有好的投资机会、海外订单和赢利期预时,这批资金冲入股市、楼市,必当加快泡沫的膨胀——破灭周期。
如何化解资产负债表恢复后的再次失衡?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能持续,积极财政政策仍要继续的状况下,中国仍需要经济开放,不仅对外,对内也是必然。如果一味让货币政策推高资产价格,一旦为控制通胀之收缩货币时,将再次将资产价格跌入日本式深渊,最终反而令宽松货币政策、零利率失效!
央行行长周小川上7月17日在出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青年金融家领导力夏令营”开营仪式时发表演讲就说,政府在分析抗击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后,发现民营企业是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服务业是吸收就业的一个更广阔天地,所以要逐渐放开民营企业对服务业的投资,这将在近期成为政府的一个政策。但可能在实际操作中,还会有惯性思维方面的限制,例如电信服务行业要不要对民营企业放开。在谈及高储蓄率问题时,周小川说,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存在管制,有钱买不着东西,企业和居民产生“强制性储蓄”。从目前情况看,在投资领域,管制仍旧很多,准入受限或准入模糊。
有意思的是,唯独房地产业,却可以长驱直入,更是缺少防范。
事实上,周小川也透露出,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备受压力的,需要激发更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经济能量。对中国而言,只有开放才能有活路,只有采取公平的投资、消费政策,泡沫才有可能消于无形。
当然,关于一直是“形同虚设”的“二套房贷”问题,近日终于有了声音。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7日在“2009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称,当前,要特别防范项目资本金不实或不足风险、票据融资风险、贷款集中度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等新的风险点。他特别强调,要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严格执行“二套房”标准,严格按规定执行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对投资性住房要坚持首付高成数、利率严格风险定价和资信严格审查的原则,严格执行与借款人100%“面谈”、“面签”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假按揭”、“假首付”现象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事实上,银监会关于“收紧房贷”的文件已于6月拟好,银行和开发商却声称至今未能收到。其间的无奈,可谓不是能用一句“防范风险”所能描述的,而是与政治稳定与经济复苏密切相关。
无论如何,全球经济正在努力走出衰退,中国经济正在寻找新的平衡,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正恢复,在这个即将复苏的过程里,除了要刺激资产价格外,就是要高度警惕“地产泡沫”卷土重来!
否则,中国会坠入“日本失去十年”的陷井,而不是下一次经济大繁荣!(每周地产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