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新之《王石是怎样炼成的》序
从对手开始知道
我同王石相识是在1996年,我当时是香港华润创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正负责在中国收购啤酒和饮料公司。得知深圳最大的蒸馏水饮料厂——怡宝蒸馏水的大股东万科公司有意出售控股权,就同王石和他的班子见了面,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万科公司和王石这个人。确定他们出售意图后,我们询问了价钱范围。他们的售价计算公式极为简单,在我做了第一轮试探性的还价后,我同王石用了不到10分钟就在价格上达成了一致。这个结果虽有些快,但没有太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在中国收购企业的经验是——收购中国企业永远先易后难。这不仅是中国商人也秉承了易粗不宜细的中国文化;还因为20世纪90年代企业并购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业务。中国企业的出售者,往往不理解企业是一个活着的东西,在卖的过程和卖掉后,出售方都要继续承担一定责任这个道理。我当时正主持两间啤酒厂的收购,也都是谈判初期容易,可是中期都卡了壳,正烦着我呢。所以一出门就跟我的同事说:“看,这又是一个不知深浅的。”
果然,在收购中期我发现进度慢了下来。我打电话问王石,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王石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华润创业的收购条件为什么这样复杂和苛刻。原来他指的是:我们的香港律师要求万科公司在收购前要签署30多条对怡宝蒸馏水公司的资产和经营状况担保的条款。于是,我很礼貌和委婉地解释这是收购方对收购对象的一些不确定问题,要求出售方给与承诺的合理要求。讲着讲着,王石有点急了,他开始指责华润创业不信任万科,没有收购诚意。于是,我也急了,说话直截了当了。我说:“你也是个商人,请你站到我的角度看看,如果我把怡宝收到手后,怡宝在你经营时期的应收款都收不回来,那怡宝还值这个价钱吗?如果你对你的企业那样有信心,为什么你都不敢保证它的应收款有90%能收回来?如果你说这些厂房和设备真是你合法拥有,你为什么连这个事实都不能白纸黑字地承认?我讲着讲着,发现王石不吱声了,他沉默了一会说:“那我们再考虑考虑吧。”3天后,万科在我们公司律师起草的收购合同文本上签了字。于是,怡宝的收购成了我在收购的14个公司中速度最快的一个。
更让我意外的是:签字时,王石当着他的一群下属,盯着我的眼睛说:“我们今后收购和兼并企业,也要向你们学。你让我们知道了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我们4年前收购怡宝时,只用了1页半纸的合同,而你们收购我们是用了30页纸。我想专门请黄先生给我们讲讲企业并购的问题。”
人呀!都是经得住骂,经不住夸的。我当时真是心花怒放,因为王石是第一个,也是至今惟一一个中国谈判对手这样“恭维”我的。我的教育背景是会计,在中国国营企业做过会计,又受过正规的经济学和MBA的教育,特别是在我的商人职业生涯中,我亲自主持收购过14个公司动用过15亿美元。华润创业是香港蓝筹股上市公司,所有的并购必须要按照香港上市公司的条例进行。每项收购不仅要聘请专业的会计师、律师,我们还会请世界顶级的世界银行做顾问。因此,我是在实战中被这些专业人士训练出来的中国企业收购操刀手,我对自己最骄傲的擅长就是中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因此41岁时的我,年轻气盛,酒后曾口出狂言;“如果在世界上找10个定级的中国企业并购专家,我一定会排在前3名。”没想到王石恰恰夸到了我的心里!我知道即使这是恭维,也是高级的恭维,因为一个没有丰厚的商业经验的人,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一个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一个不开放的人,一个对自己企业没有信心的人,一个没胆量的人,一个不敢负责的人根本就不可能这样快地理解和接受这种不同的企业收购方法。
我当时41,王石45。岁数大的中国人总不大情愿承认岁数小的人比他强,再加上同行相倾,再加上又在他下属面前,王石居然能那样诚恳地说出这番话来。于是,我知道我遇到了一个与大多数中国人不同的中国人,他给了我一个完全新鲜的感觉。如果是装出来的,他也是一个极其高明的演员!因为一个人的自信不是在嘴上和脸上,而是在骨头和血液里。一个已经有了一定成就,又过了不惑之年的中国人,还能对世界保持这样一种新鲜感和这样开放的学习态度,在我所遇到的企业家中实在是太少了。当收购怡宝完成后,一个深圳的记者采访我时问:“你对万科公司的感觉如何?”我脱口而出,这是一个可怕的公司,因为他们不拒绝学习。
从背后开始挖人
于是,从欣赏王石开始,到欣赏万科,从此,开始了我同万科公司的不解之缘。当时,华创进入中国刚刚3年,业务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中国本土管理人员不足。刚毕业的学生太年轻,从社会上招聘的良莠不齐,香港的和“海龟”们水土不服。在怡宝收购过程中和以后同万科的接触中,我一下子发现了万科有一个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库。可能是因为我当时在中国找人,眼睛都找“红”了,怎么我感到他们个个比我当时在中国找的人都强?万科的管理人员给我一种很强的职业经理人的感觉,我曾跟人讲过:万科的管理人员都有点香港管理者打工的味道,但比香港人多了一点对公司的归属感。让我更欣赏的是:我所接触到的几员万科大将,每个人都保留着极强和外露的个人风格!我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宽容的领导人和宽松的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做事的下属们是很难保持那些特点的。于是,我背着王石开始挖他的人,从他现在的人力总监解冻开始,到董事会秘书肖莉,当时北京的总经理林少洲……我都亲自请吃过饭,可能我的人格魅力不如王石,结果都没挖动。
从公司开始收购
有一天王石笑嘻嘻地对我讲:“如果你看万科公司好,你不如把万科公司也收购了。”开始,我以为他开玩笑,后来我发现他说的有些像真的。此时,我俩已经很熟了,我单刀直入地问:“你的公司经营的这样好,为什么非要找个主子?”他说:“我想做大,我必须同世界资本市场接轨。”我又问:“公司做大是别人的,职位可是你自己的。难道你不怕哪天华润创业把你炒了?”他说:“如果有人能比我做得更好,炒我是应该的。”我向盯着天外来人那样看着他,不太相信他的话。后来听说他同香港新鸿基也在商谈此事时,我才当真。能收购万科,对华润创业是天赐良机。因为我们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通过万科进入全国房地产,又可以获得万科的中国本土管理资源。可是我是一个永远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人。因此,仍然怀疑万科公司的经营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在没有同万科大股东签收购意向时,我提出要先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万科进行审计,并要派华创的人进入万科了解业务运作。王石竟然同意了。于是,华润创业花了200多万港币,请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对万科进行了一次特殊目的的审计。审完,毕马威的合伙人同我讲:“黄先生,这是我所见到账目最清楚的中国公司。”于是,有了后来华润入主万科的故事。
从嫉妒开始做榜样
8年来,我同王石从谈判对手,成为合作伙伴,最后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人过中年不容易交友,因为已经懂得了挑选和鉴赏。没有特点的人,是一杯白开水,虽能解渴,但不会使人上瘾。王石是一个能使人上瘾的人,因为,他能不断给你惊奇。他登珠峰后,来墨尔本休假。我陪他去滑雪时,下榻在一个德国人开的山中小店。我向店主人炫耀,这位是刚从珠穆朗玛峰下来的中国人,爱好冒险的德国老头睁圆了眼睛,举起了大拇指,转身从酒吧里拿出一瓶上好的葡萄酒送给我们喝。我说:“王石呀,你现在可真是高山仰止的人了!”王石说:“嗨!这算什么?!我登上去的第二天,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老头也上去了。”
不认识王石的人可能以为王石是个很不平凡的人了。其实他同你我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读陆新之这本花去十年时间对王石和万科的跟踪观察写成的书时,你们就会发现王石走过了我们这代人同样的道路,他犯过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中国商人几乎都犯过的错误。欧美公司平均寿命13年,中国公司的平均寿命应该更低,可是王石创建的万科已度过了20个春秋。为什么王石和万科公司没有像大多数中国商人和中国企业那样短命?生命力还越来越旺盛?陆新之的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这本书写的是王石和万科的活历史。活历史的好处就像现实电视节目,读者都能成为剧中人,因为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对环境和事件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
人们对自己同类的卓越往往怀有更多的嫉妒。基于同样的嫉妒,人们分成两类:一类是从别人的成功中找出更多客观原因来为自己解脱;另一类是找到了榜样,减少了借口,增加了斗志。我曾说过:在商品经济的盐碱地上要长出水稻不容易,这不仅需要环境的改变,还需要特殊的种子。因此,任何在过去20年,曾在中国严肃做过生意的人都应读读这本书,分析一下王石这个普通人如何成就了这些不普通的事?看看这个没有背景又宣扬不行贿的万科公司究竟是颗什么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