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定的土地面积上,以更少的物耗、能耗,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是深圳人在丢掉一切幻想之后作出的选择,但作出类似的选择,深圳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了解决特区内水贵、电贵、地贵、人工贵的问题,深圳市就曾经作出过一项战略选择:外迁粗加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虽然这样的选择当初备受争议,但是今天看来,高技术含量带来了高经济回报,深圳因此领先国内高新技术产业三、五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
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的一个重要决定是,把文化产业列为深圳的第四支柱产业!
如果说,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尚需要机器设备、生产厂房、货物储运,需要大量的物耗、能耗的话,相比之下,文化知识的产业化简直不需要水、不需要电、不需要标准化厂房,只需要脑子一转,万千财富就会滚滚而来。只要想想小小的好莱坞是如何用几卷电影胶片掏空世人的腰包的,你就不得不承认:以文化产业来突破对深圳的土地限制、空间限制,真乃是神来之笔!
但是文化产业之路,看似平常,却最为崎岖。个人介入文化产业,无须跨越专利技术门槛,但是个人创意要风行天下,却是对社会宽容度、对社会文明程度的考验。
对文化产业的限制不是来自于土地与空间,而是来自我们的心胸的不够宽广。譬如,有人认为,深圳的文化产业应该局限在软件、动漫、油画、报刊发行等不容易涉及意识形态的领域;有人认为,像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等文化行业还是“自己人”来经营比较好,容易“把关”。
实际上,这种愚蠢的小家子气不仅是不宽容,简直是一种不信任。对个人不放心,对私人不信任,这是千年封建社会的遗毒。如同一般正常的私营企业主比起很多国营企业的管理者来更有责任心一样,私人经营的文化企业可能更能对顾客和社会负责,更少与政府为难。譬如公营的香港电台批评起特区政府来比许多私人传播机构都更加不留情面,因为针砭时弊是公营传媒的责任,而私人投资为资产安全计,多注意圆滑地处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并特别注意规避政治风险,越是大的、成熟的私人投资者就越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在自由开放的西方国家,人人可以骂总统,但人人遵守“政治正确”的游戏规则;相反,在社会管制十分严厉的国家,人们往往不知道“政治正确”为何物。
相信私人投资,大胆开放文化产业,尽快使一切文化事业民间化,这才是文化立市的正确道路。因此,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要十分慎重,要防止政府投资的好心之举却带来扭曲文化市场的恶果。譬如,一个公办学校,无须投资买地、无须花钱盖房、政府帮着买教学设备、发员工工资,学生收费却在向民办学校的标准看齐,这是什么道理?旁边的私立学校,又要投资买地、又要花钱盖房、自己添置教具、培训员工,只因收费高一点,师资差一点,就备受指责,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坚持不懈、难分高下的节骨眼上,如果政府将纳税人的钱大量投向公办学校的话,民办学校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官办文化机构用纳税人的钱把众多知识精英囊括其中却束之高阁而不用,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实在是当今中国文化产业一蹶不振之根源,也是深圳这样的文化积淀本来并不丰厚的城市得以挑战北京上海等文化老大城市的理由。如果政府不主动改革公营文化机构,如果政府投资不用于扶持民间文化机构,那么政府越重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就越是遭殃。政府的努力如果不是朝向市场化、民间化,那么一个有作为的政府,还不如一个碌碌无为的政府。
人们经常问: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她的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我总是这样强调:深圳的最大优势就是她拥有一个移民社会丰富的、较少限制的想象力。想象力产生神话,更产生卓越的现实。深圳曾经是中国最有想象力的城市,因为这里包孕着无数力图开创新生活的来自四面八方的男男女女的梦想与追求。因此 这里首先生长出观念,再生长出高楼和速度。想象力应该是这个城市的最大无形资产。 源源不断的光荣与梦想,使小小蛇口声震寰宇,使人烟荒芜的边陲小镇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使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历史悠久的老牌城市都不得不对深圳刮目相看……
倘若我们能将千百万人的创业梦想孵化为创业型经济,倘若我们能让从故乡出走的各种人才把深圳当作自己梦想中的家园,倘若我们能够汇聚点点滴滴的民间智慧,提炼、打造、弘扬一种基于人性欲望、个性自由、富有商业智慧的簇新文化,倘若我们能够将所有深圳人的梦想作为深圳的理想、将所有深圳人的想象力凝聚为深圳的创造力,以创意为瑰宝,以实利为衡准,事事敢为天下先,那么,以深圳特区的使命和抱负,以深圳人的素质和潜力,试问哪一个城市敢与之比权衡力呢?
遗憾的是,近年来深圳的新观念少了。小富即安,因循苟且,妨碍了深圳想象力的发挥, 80 年代那种意气风发、敢于创新的自由争论环境似乎成了往事。体制内与体制外奉行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来自民间的鲜活思想无法及时、准确地向体制内传递,导致信息失真、反映迟钝。当上海从复兴近代东方巴黎的梦想中找到了精神动力,高歌猛进,成绩斐然,白领人才趋之若骛的时候,深圳创业者的想象力却没有有效地凝聚起来,意气风发的深圳人迷惘了、昂扬奋进的脚步犹豫了。变革势在必行,缺少的似乎不是物质条件和政策环境,而是对 “深圳梦” 发自内心的憧憬和追求,以及为梦想打拚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