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阵模式”是经济学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亚洲经济崛起现象的一个总结,意指亚洲地区的经济腾飞,是由日本带动,以日本为领头雁,以四小龙、四小虎、及中国、印度等“人字”排开的雁阵模式。
笔者要指出的是,正是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在中国内部的经济腾飞中,已然出现了一个可称之为“中国雁阵”模式的格局。
“中国雁阵”的形成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雁阵”的形成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先在南方粤闽两省展开,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在此过程中承担了所谓“排头兵”的角色,来自香港的投资因此在中国大陆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更直接导致广东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优等生,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发动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政府施政的区域重心转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长三角抓住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机遇,承接了1998-2003年跨国公司投资中国高潮中的最大部分产业及金融投资,长三角得以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发动机,在一些学者眼里也视它为最重要的发动机。
2005年左右开始,中国政府将施政的区域重心再度转向,决心淡化北京的经济中心角色,大力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以此带动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形成,辐射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天津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势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发动机。
在中央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天津之后,也许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在中国就会有三个这样的雁阵,在北方是以京津为枢纽带动东北及华北地区,波及西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以上海为枢纽,带动江浙及长江中游地区,在南方则是港深穗走廊带动华南及西南地区。三个雁阵组成一个庞大的“中国雁阵”。
最终三大雁阵模式将不仅仅是导致各自区域内投资与贸易的活跃,产业链的整合亦是必然结果,京津、上海、港深穗将出现一些有实力的产业整合者,以打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形式控制区域内的产业命脉,在区域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区域内不同的省份和地区,亦将在市场系统内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
三大雁阵格局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3月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事实上已有了清晰的描述。在论述东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时,温强调:“东部地区,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上走在前面。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
有学者解读为,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央已然确认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为三个区域的引导力量。
可以为之佐证的是,在今年“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受国务院委托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计划报告指出,要“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事实上表明新华社所言“综合配套改革的三驾马车”已然成形。国务院研究室的陈文玲指出,“津沪深”三驾马车的确立,其目的是着眼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布局”,“在整个制度变迁完成之后,之所以还要在津沪深进行综合配套改革,主要是着眼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的经济格局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建立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地和平台。”
深圳特区当然不可能独力承担这个角色,这也正是香港在中国可以承担的功能之一。
“香港+深圳”:中国给出的更优方案
笔者一直强调香港和深圳两个城市是天然的盟友,天然的合作伙伴,许多人理解是从区域竞合的角度来说的,其实不然。更重要的出发点其实是,这两个城市必须共同合作,为这个国家的历史转型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做这件事的最重要结果之一,是两个城市的一体化,共同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真正的先锋城市。
这个结果的两个衍生品,才是:两个城市双双避免各自边缘化的可能性,而一举取得区域内的竞争优势;以及,产业整合后的经济竞争力。
香港+深圳,将一举扭转过去10年来香港和深圳在亚洲和中国内部的不利局面。笔者访问过香港多位学者和官员,他们均从全球的视野来看香港与深圳的一体化:对全球投资者来说,过去10年中国在他们的印象里只有上海一个“最优选择”,无论是香港、广州、深圳、北京,都不能满足他们对中国的所有需要,只有上海可以。因此上海在过去10多年里成为中国投资价值的象征,成为中国经济的代言人,这也是珠三角与长三角竞争当中最为不利的因素,因为长三角有一个大中国区的制高点。
但是如果有了“香港+深圳”(当然,如果再加上东莞和惠州,那就完美了),全球投资者——无论是金融投资者,还是产业投资者,就可以发现,他们在中国就有另一个最佳选择,这个方案甚至比上海方案还要优化,可以说这个制高点比上海那个制高点还要高,还要有价值。
从金融业和物流业这两个最关键性领域来说,“香港+深圳”对阵上海将呈现出压倒性优势。金融业方面,香港联交所+深交所的市场格局,将使得港深市场既有国际性的主板市场,又有国内的主板市场,又有两个创业板市场,进行整合之后,资本市场结构是最为优化,其对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吸引力都将远远超过上海市场,港深市场就会成为全球投资者心目中的中国市场;物流业方面,深圳港加上香港港,共计4000万标箱(10年内会超过5000万标箱),可能是上海永远也无法追赶上的一个数字,香港机场+深圳机场,其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的结构将达到完美,也是上海所无法比拟的(深圳机场到香港机场的时间距离,与上海虹桥机场到浦东机场的时间距离大致相当)。
过去10年时间,中央政府是支持上海多过支持香港,所以香港面临了大量的困难,与上海的竞争中有落下风的危险;2003年以后,通过CEPA,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加大,同时由于陈良宇案,对上海有所压抑,所以从2005-2006的态势看,在与上海的竞争中,香港完全获得了主动权。只是这是否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态势,现在还看不清楚。
中央政府在“香港还是上海”这个问题面前,可能是颇为犹豫不决的,因为香港是自己的面子,上海是自己的里子,上海在体制内,支持起来比较顺手,香港毕竟是一个独立经济体,任何事情都涉及到WTO框架的制约,而且香港经济再好,也不向中央政府交一分钱,上海可是中央财政的印钞机之一啊。所以虽然可能从心理上,中央政府有望对沪港平等看待,在体制惯性会导致它有意无意地支持上海多一些。
但是只要中央政府真正认识到香港的价值,认识到它已经是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国际性城市,认识到香港对中国接下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仍有作出巨大贡献的空间,只是缺少一个香港作用于大陆的机制,那么建立起这样一个机制,其成本仍远较在上海重新建立起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为低,于整个民族的复兴而言,当然是选择成本最优、价值最大化的最佳方案。
“港深都市圈”与“广佛都市圈”的竞合
大珠三角的整合,在国内及省内的批评声中,可以说仍无太大的进展,但是由于香港表达出更多的在大珠及泛珠区域内发挥作用的愿望,必将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影响。
泛珠概念的提出,让香港、广州和深圳都在一个更大的背景格局下思考自己的角色,已然跳出大珠三角竞合的小圈子游戏。而三地学术界也终于可以找到三个城市的最大公约数,那就是:整个大珠三角将成为泛珠地区的龙头,而港深穗走廊将成为整个泛珠地区的CBD。可以说,现在粤港学术界对这条走廊在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内的地位已然没有争议。
但是否此一说法即可完全消弥大珠三角内部整合的困局呢?显然不能,因为一个全新的竞争局面已经出现,那就是由过去港、穗、深三城的龙头之争,转向了港深都市圈和广佛都市圈的竞争。
根据广东省主导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大珠三角将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中部都市区、以香港、深圳为中心的东岸都市区,以澳门、珠海为中心的西岸都市区。但在笔者看来,三大都市区的提法仍是以广州为中心的“A”计划的翻版,无视港深穗走廊为大珠三角“主街道”,而珠江口西岸远未形成围绕任何中心的都市圈的现实。现实是,已经形成极化作用的只有“深港都市圈”和“广佛都市圈”。
港深都市圈和广佛都市圈在其内部都正在形成共识。深港共建世界级大都市过去只是深圳一厢情愿的追求,但在香港特首曾荫权在竞选新一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的竞选政纲中明确表示与深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建设世界级都会之后,双方正迅速地在这一方向上达成战略共识。
事实上,产业研究者早就指出,香港—深圳—东莞—惠州作为珠三角东岸的产业共同体,是产业上下游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圈,这既包括IT产业链,也包括家具、服装、玩具等在内的传统产业链。
广州和佛山在城市形态上早已连绵成为一体,但只是行政边界的樊篱仍在,粤省调广州市委副书记林元和出任佛山市委书记,显然意在推动广佛都市圈的一体化。南海东区近两年的宏大开发,也正在成为广佛都市圈的粘合剂。
两大都市圈正在展开的良性竞合,正是大珠三角区域整合在近两年的最新变局。
港深都市圈和广佛都市圈的竞争之处在于,在南部雁阵中,虽然可以模糊说是港深穗走廊作为领头雁,但是仍会有香港和广州谁是主导者的争论,尽管在全国的背景下,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香港承担这个角色,但在广东省内部,可能并不甘心接受这个结论,而会力图借广东省的实力,来加强广州的主导角色。
笔者一向认为,竞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两大都市圈既共同构成港深穗走廊,又展开主导权的竞争,只会激活大珠三角的区域竞争力。何况二者并非只有竞争的关系,而实有极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香港作为南部雁阵的金融、物流、贸易中心的前提下,广州和深圳在粤省内又可以各自建立自己的核心腹地。广州和佛山一体化,面朝西辐射珠三角西岸和粤西地区,深圳和东莞、惠州一体化,面朝东辐射珠三角东岸和粤东地区。
这是一个最佳的力学系统。
大珠三角将成为东南亚板块的中心
亚洲经济体其实有三个大的板块:由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组成的东北亚板块,由中国的泛珠地区与东盟十国组成的东南亚板块,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板块。其中东南亚板块是区域内最朝气蓬勃的“新势力”。
近10年以来,中国一直把与东盟的合作视作自己全球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并于年开始,热心地推动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尽管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现在是中国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但该两省的经济实力不足限制了二者能发挥的作用。如果粤港的经济整合能够顺利完成的话,最终将是香港+广东在这个板块内成为一个核心。
香港的财团,以及广东将来必然会涌现的诸多有实力的财团,将会是整个区域内的资源整合者,这些大型公司以香港、深圳、广州为基地,首先是在东南亚,当然也在全球纵横驰骋,成为中国这个全球性大国的形象代言人。
同时港深穗走廊除了在中国内部向北作用于泛珠三角,还要向南作用于东南亚地区,成为整个东南亚板块的CBD。我们也许可以在本世纪上半节就可以看到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