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多么迥异于一般深圳观众的观众群!这群保利剧院的拥趸们,他们大多数还只是孩子,是剧院规定一米以下不准入内的幼儿。他们不再是当年举着火把追看《刘三姐》的一群了,他们是深圳林林总总的“八口之家”的一员,他们将重塑深圳人的气质与品质。
卷首:
保利剧院的拥趸
何嘉木
老实说,除了自己非常喜爱的音乐和电影,这年头自己很少上音乐厅、影剧院。网络上下载音乐,电脑上直接看视频,竟然成了习惯。那种举着火把一夜追看三场《刘三姐》的少年往事,回忆起来虽然甜蜜,但是已经恍如隔世。即使来到深圳后,同事、同学、同在一城的异性好友相约去看《铁达尼号》的情景,现在想起来也好像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保利剧院在深圳大张的时候,那巨大的蛋型外观很是诱人,最终还是没能在新张的时候进去看看。直到年前《猫》剧来深,才有了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去保利。再去保利就是上个周末了。好友弄了两张票,去听金力的小提琴,临时缺伴,就把我拉上了。我在大学还算是交响乐团的一员,但是对于金力一无所知。
这些年一直忙于生计,也一直在生活品味上附庸风雅,但到底不能从容于艺术消闲。《空心少爷》说学西门大官人泡妞要有 “潘、驴、邓、晓、闲” 五个条件:潘安的貌、驴子的本、邓通的钱、晓事、有闲。泡艺术不比泡妞更省心,即便是像我这样来深多年,事业尚算稳定的人,也未必有许多心思泡艺术。我敢打包票说,这个结论适合深圳绝大多数的中产者流。
那么,谁会有心思去保利剧院听个人小提琴专场音乐会呢?
现场竟然十分热闹,离开场还有十分钟,保利剧院三层楼的座位几乎全满。我惊诧之余,发现了一个更为令人惊讶的事实:来宾50%以上是少儿,其中20%属于剧院规定一米以下不准入内的幼儿。陪伴他们前来的是老人、女人和少数中年男人。
我心想,这下糟了,这么多少不更事的孩子在这里,音乐会的秩序如何维持?果然有几次,在小提琴演奏的空隙中,就间杂了几声孩子的哭声。不过,四周并没有因此出现貌似不耐烦乃至鄙夷的嘘声,大家都克制着,小孩的哭声也不持久,演奏会的秩序基本未受影响。我猜测,大家都带着孩子,都知道孩子会有些闹,因此就都有了包容心。
演奏过程中,似乎还听到了鼾声,但不是小孩的,是个疲倦的中年男人发出的。不过,他很快就振作过来,因为他的孩子赶紧拉了拉自己父亲的衣角。我感觉也并不如想象的精彩,事实上第二首曲子刚起的时候,我也有些迷糊,鼾声差点就出来了。这些纯国外的、技术性很强的演奏,的确有些催人眠。
我坚持到上半场结束,准备在中场休息的时候随大流一走了之。但是,朋友并无去意。孩子们竟然也津津乐道,欢快地叽叽喳喳。15分钟后开始下半场,几乎无人离席。
临近尾声的演奏渐渐达到高潮,掌声热烈,而且非常恰切,不抢节奏。全部节目演奏完毕后,老人和孩子并没有急着离开。他们耐心地鼓掌,热烈地挽留演奏者加演曲子。一曲又一曲,大家都不说话,观者鼓掌,演者鞠躬,直到大厅灯亮,方才尽欢而散。
这是一群多么迥异于一般深圳观众的观众群!这群保利剧院的拥趸们,他们大多数还只是孩子,是剧院规定一米以下不准入内的幼儿。他们不再是当年举着火把追看《刘三姐》的一群了,他们是深圳林林总总的“八口之家”的一员,他们将重塑深圳人的气质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