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退休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认为,在可见的将来港元都不会改与人民币挂钩。但其女儿任永欣却唱“对台戏”,指相比港元与美元挂钩,未来港元与人民币挂钩更有意义。
身兼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经济师的任永欣,昨天发表一份关于“香港货币政策”的研究报告,试图解答当前香港一些金融政策问题。
在报告中,任永欣指出,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日渐融合,日后亚洲区经济在本地需求带动下,将不会同美国经济周期同步,但何时发生这种情况,仍然是件颇为遥远的事。任永欣这个观点,与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早前的讲法相当相似。
任永欣认为,当人民币在国际层面可以自由兑换后,人民币将会渐受欢迎,并削弱港元的传统功用。她在报告中坦白地指出,长远而言,港元会自然被淘汰。因此,当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并成为储备货币后,港元应该放弃同美元挂钩,而改同人民币挂钩。
那么,在人民币未自由兑换之前,港元应该怎么做呢?任永欣在报告中建议,香港货币发行局已经运作25年,特区政府应该检讨,在经济情转变的情况下,维持联系汇率的代价是否会高于从中的得益。
任永欣对港元与人民币应否挂钩的看法,明显与其父亲任志刚有不同。
本月21日,任志刚最后一次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时认为,在可见将来,港元都不会改与人民币挂钩。
任志刚说,“香港货币政策目标或货币体制的客观条件,都看不见有改变的理据,因为人民币并不是自由兑换和储备货币。另外,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其实也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并未为港元汇价稳定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产生基本矛盾的情况。”
任永欣是任志刚与前妻方少珍所生的长女,她在1998年加盟摩根士丹利。所谓“落(进)场无父子”,两父女在经济上的观点分歧甚大,任永欣不止一次在任志刚发表讲话后,旋即发表报告唱反调。
去年年初,香港饱受通胀困扰,任志刚1月底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时表示,食品价格及租金上涨带动通胀上升,其中入口来源地本身的价格增长与汇价的影响,促使食品价格上升。他说内需强劲令非贸易的消费项目价格显著上升,加上贸易商品来源地本身高通胀,或是香港通胀更主要的成因。
但任永欣随即于2月发表报告,认为香港面对输入通胀。大陆雪灾及美元汇价持续偏软,会令香港通胀继续受大陆输港的食品价格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