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虎首页 加入收藏夹  
 
内部论坛会员入口: 密码: 申请入会 | 访客留言 | 好文推荐
 斑竹推荐 More...
 
[NEW!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
[HOT!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
[NEW!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COOL!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
[COOL!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COOL!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
[COOL!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COOL! 河内:拥抱之难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
[NEW!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
[NEW!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COOL!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
[NEW!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NEW!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COOL!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站内搜索  
 
搜索类别:
关 键 词:
搜索类型:
 
 友情链接 More...
 
杰创达科技
 ·老亨的博客  ·薛涌评论
 ·王方每周评论  ·朗咸平先生
 ·半求地产评论  ·谢国忠先生
 ·贺承军建筑评论  ·陈志武先生
 ·王绍培的菜园  ·章星球文化本位
 ·新华网深圳论坛  ·南云楼
 ·财新网  ·沈宏非
 ·凤凰网  ·参和网
 ·天涯城市社区  ·洪晃找乐
 ·深圳新闻网  ·炎黄春秋
 ·奥一深圳  ·凯迪社区
 ·深圳之窗  ·商人王石
 ·中国选举与治理  ·尚书吧
 ·金心异南方评论  ·安妮宝贝
 ·公民陈绍华博客  ·王樽之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  ·张继合
 ·韩寒  ·中国新闻网
 ·张五常先生  ·FT中文网
 ·王受之先生  ·MBA智库
 ·刘家田

谢兰 在美国做市长
作者:杨子云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菁英读者 ,      2009/3/26 5:45:29 点击4584次
 
 
  

 

这就是谢兰的市政府“大楼”,原是一层建筑,二楼白墙部分是临时加盖,已使用了好几年,谢兰的办公室就设在里面

 

她任市长的蒙哥马利市,是纽约中产阶层非常青睐的居住地

 

谢兰  1968年出生于北京。1986年入北师大外语系学习。1990年赴美。毕业后在华尔街从事公司并购的工作。2001年辞职,闲暇时间热心参与社区服务,被选举为市参议员,于2003年当选为新州第一位亚裔女市长。目前是4个孩子的母亲,2006年第二次出任市长。 

特约撰稿  杨子云  发自美国

 

她的祖辈和父辈,拒绝了美国政府提供的永久居留权,加入了1940年代的归国潮;她则在1990年代的出国热中,奔赴美国。 

外公周培源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父亲是留美的医学专家,母亲从小在美国长大,他们都在美国学成而回国。2003年,新泽西州第一位亚裔女市长的身份,使谢兰成为积极融入美国社会一族的代表。祖辈、父辈、她,与美国之间的故事,是一个归去来兮的故事。 

这位1968年出生的北京姑娘,从社区服务做起,积极参政,在大多数致力于赚钱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亚裔和华裔看来,她的确与众不同。 

 

父辈们的美国故事 

周培源曾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参加了爱因斯坦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与爱因斯坦一道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刚到美国,就受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留权。 

外公的故事是那些知识分子怀着对祖国的热切期盼和对新生活的追求毅然回国的故事中的一个。 

“二战结束的一天,外公带着整个实验室去加州一个饭店庆祝战争的胜利。在饭店门口,白人都可以进去,就是不让外公进去,当时看门的可能把外公误认为是日本人。但是,当时所有的亚裔在美国都是二等公民。”

1947年,外公带着外婆、母亲和谢兰的两个姨妈返回中国,回到清华教书。

周培源、钱学森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回国,带动了更年轻的一批知识分子回到祖国。“其中就有我的父亲。”

“父亲在美国的时候,听说了很多科学家回国的消息,就想,我这么年轻,为什么要在美国做二等公民呢?”

这是上一代人的故事。

谢兰的童年和少年记忆,是和母亲的“五七干校”、学农学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小时候,我承受着因为长辈的身份带来的歧视,到外公和父母被平反后,一下子又成为高干子弟了,而我知道自己本身没有变化,但别人看你的眼光,一下子完全不同了。这让我认识到人性的好处和坏处,理解到做人一定要有内在的自己。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内心的韧劲,要有自我,要有独立。这是我对于人生的一种内在的认识。”

谢兰于1990年离京赴美。从美国著名的七姐妹女校之一的布林默尔学院历史专业毕业时,因为没有美国绿卡,她可选择的工作机会并不多。非美国公民的身份,使她不得不放弃一直以来的从事公益事业的理想,投身华尔街。

 

新州第一位亚裔女市长

 

从政,是“一些偶然机遇的组合”。

2001年,33岁的谢兰结束了在华尔街7年的工作,结婚生子,开始了全职太太的生活。

这一年,由于丈夫工作的变动,谢兰一家从纽约搬到了丈夫工作的强生公司总部所在地新泽西州(New Jersey)。新泽西北邻纽约、南靠费城,但谢兰定居的蒙哥马利市(Montgomery Township),2001年还到处是农场,房子很少。盘算着利用照顾孩子的闲暇时间做义工,谢兰到市政府报名申请。当时的市长见她有金融工作的经验,让她到市政府的预算和金融委员会做顾问。

那时的谢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两年后成为新州历史上首位亚裔女市长。

“当时的房地产税,我们2001年2月份买的时候,每年7000美金,待我们5月份搬进来的时候变成了8000美金,10月份告诉我们,下一年的行情又涨了1000美金。我和丈夫是做金融出身的,就发现这中间大有机会。”

蒙哥马利市的政府领导多是农民出身,几乎不懂经济。当时的市政府欠银行2900万美元的公共债务,借来的债务都用于铺路、买绿地等公共服务。谢兰发现,这个债务竟然还是可变利率贷款,初借的时候可能很低,但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会水涨船高,而2001年银行贷款的固定利率已是历史最低。

“如果再贷款一次,把这个可变利率变成历史最低期的固定利率,就会省很多钱。放在我们做金融职业的角度,毫无疑问要再贷款。但市政府的领导们都不懂。”

当时的谢兰做了一个方案,向市政厅的议员建议重新贷款一次。

当时民主党的议员很支持谢兰的想法,他们要谢兰做了一个更为详尽的论证方案,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和听证后,再贷款的主张得到一致认同。

对金融形势的准确判断,使谢兰赢得了选民的信任。民主党的议员建议谢兰竞选市长。“我当时什么都不懂,但想到这么多聪明人都给你同一个建议,没理由不听。改进市政府的财政现状,需要我们这些有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参与进来。”

谢兰2003年参选蒙哥马利市议员席位获胜,并被民主党的议员推举为该市市长,成为新州历史上第一名亚裔女性市长。2006年,谢兰再次当选议员,并由市委员会5名议员一致推举为市长。这一次的任期到2009年底结束。

现在的蒙哥马利市,已是纽约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层最青睐的居住地,吸引了很多大药厂在此兴建总部。

年薪仅5000美元

蒙哥马利市政厅的办公楼,一楼是常见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二楼则全是活动板房,因为纳税人20多年来都不同意把钱用在修建市政办公楼上,所以,市长谢兰的办公室,就在这20年前就搭建起来的活动板房里。

谢兰的主要任务是做市政发展规划、制定方针政策。要维护新泽西州享有的“花园州”的美誉,这项工作是个不小的挑战。

环境保护的任务首当其冲。有人曾提议在蒙哥马利市建立经济发展区,也有人提议在一个居住的小区里建商店,这些都被当地居民否决了,他们宁愿多交一部分房地产税,也不同意建设经济开发区、建商店——这样会破坏他们的居住环境。

在否决建立经济开发区和商店的同时,选民们却通过了另外一项很花钱的方案。2007年1月23日,蒙哥马利市花2200万美金从新泽西州政府购买了本市辖地内256英亩的原工业土地,目的是把这块土地上的污染清理干净,把这块绿地保护起来。这种全体选民不惜成本保护环境的劲头令谢兰感慨。

在谢兰的推动下,蒙哥马利市在金融上,有了债券管理法,有了资本管理。蒙哥马利市政债券的信用评级在整个新州位居前列。据介绍,评级越高,利率就越低,这为纳税人省了不少钱。

谢兰为社区的老人新建了活动中心。“过中国年的时候,会为中国老人开一个party;美国国旗日的时候,会为美国老人们搞一个庆祝活动或者时装秀什么的。”

市政府的一位职员评价说:“谢上任5年,社区变化很大,人口结构变化也很大。在这次金融风暴之中,因为我们市政府里有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就可以有比较好的判断。为整个地区减少了很多经济损失。”

而谢兰的年薪,仅5千美金。

“作为公务员,尤其是民选官员,相比那些赚钱的行当,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我们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在美国,不管是做义工还是从政,说到底,就是有为他人服务的愿望。参政就是做公仆,这句话,在美国有着实实在在的含义。”

蒙哥马利市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房地产税及辖地企业的营业税。每年市府需要向纳税人邮寄一份市政府财务收支明细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一张张财务报表中体现得清清楚楚。

正是这种从政等于做公益的环境,让谢兰实现了她的心愿。

当地的华文报纸称赞她说:“谢兰参政5年为蒙市做出了众多的改变,但一个最根本的改变,是谢兰以东方女性独有的才华和魅力,改变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固有看法。”

而谢兰的另一个人生期许,则是“保证下一代有更美好的未来”。

“每个人的内心,都会隐藏着对于生活的一些希望和梦想。我的祖辈、父辈留给我最大的精神遗产就是对希望和梦想的追求。他们当年回到中国,是希望用他们在美国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创中国人的新生活,建设一个新中国。而我在美国行驶政治权利,无论是投票、助选或参与竞选,都是为了保证我们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未来。”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相关文章 全部相关文章... 
 
 - 37年,深圳一直是个意外!  - 硅谷救不了美国梦?  - 平等、民主与西方的伊斯兰难题
 - 震惊!深圳或成“最不互联网的城市  - 推动城镇化 要看“榨菜指数”  -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 企业直播:风口将至,未来已来  - 中国须建构理性精神  - 中国是否会爆发金融危机?
 - 深圳+香港,失去想象力了吗?  - 河内:拥抱之难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民营经济之中国市场地位  - 社区文学大赛引出“在地文学”理论  - 日本的中国通与中国的日本盲
 - 社会主义制度浅议  - 首届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征稿启事  -  欧洲的错误给亚洲的启示
 - 超级水网:巨大包袱?天大馅饼?  - “红嫂”在成年男人的嗷嗷待乳声中  - 或许中国需要撒切尔夫人式的政治家
 - 关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中国经济好日子走到头吗?  - 没有粘结在一起的金砖
 - 从1814到2014:英美靠什么  - 为什么没有“剥削”的社会穷人更多  - 丧钟为谁鸣?
 - 草根评价邓小平  - 外资撤离 东南亚资产大跌  - 龙象共舞——中国和印度须直面的三
 -   深圳文化“十大愿景”  - 上海拟建自贸区,前海傻眼?  - 中国要警惕塞浦路斯式陷阱
 - 救救孩子们吧!  - 利益逻辑与中国改革的困局  - “国五条”的猫鼠游戏
 - 朝向一个“好商量的社会”  - 曹妃甸快玩不下去了  - 中国对朝鲜必须旗帜鲜明
 - 契约精神塑造城市的气质和风骨  - 改革中国的特权制度  - 中国产葡萄酒登上英国王室御用酒庄
 - 深圳“三化”改革目标不错,前海期  - 中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  - 中国学不了新加坡
 - 三中全会讨论:“五位一体”的改革  - 经济改革的核心经验和教训  -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 欧洲、中国货币互换,华尔街关注!  - 中国未来成功的民众基础  - 被中国一再误读的新加坡
 - 中国转型需要思想市场  -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参与踊跃  - 中国人大:全球富人最集中的议会
 - 地产泡沫将摧毁中国神话?  - 中国高调和美国不干涉的外交姿态  - 中国的国际形象危机
 - 上大学的意义只是找份好工作吗?  - 中国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选择  -  中国在财富面前惊慌失措
 文章评论 全部文章评论...  
 
发 表 评 论
网上大名:  *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请不要超过500字)
*
验证码: 
       
  真情告白 |   | 访客留言 | 申请入会 | 民意调查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外贸B2C商城建设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98314号
本站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转载、合作或业务咨询邮箱:interhoo@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