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经济放缓,中国政府动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政策武器: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产业振兴规划,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等等。
北京还有一个可以动用的武器:与民众的直接沟通。胡锦涛主席不妨考虑也来个“炉边谈话”。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在摆脱那场危机的过程中,罗斯福总统推行的“新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样功不可没的是他那令千千万万美国人着迷的“炉边谈话”。
“总统希望来到您的家中,坐在壁炉旁,来个小小的炉边小谈。”1933年3月12日星期天,罗斯福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持人的这个简短介绍词后,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这个介绍词也揭示了“炉边谈话”有别与其它讲话的不同之处:面向民众,气氛亲切,语言朴实,直通人心。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用普通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向人们解释重大事件和政府的应对措施,帮助人们克服盲目的恐慌心理,重新树立起信心。美国专栏作家奥特尔在《决定性时刻》一书中介绍,克林顿总统回忆说,他的祖父在听罗斯福演讲时全神贯注,第二天上班的时候,感到这个国家已经发生了变化。
正如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所说的,比恐惧还可怕的就是恐惧本身。除了人们的非理性倾向外,大萧条时候的恐慌可能与信息的匮乏有关。而今天,信息的泛滥也同样可能会引发恐慌心里。对于经济的现状,对于政府的政策,各地政府、各路专家、各个利益集团都各取所需,做出各种不同的有时截然相反的解读,让老百姓无所适从。
之所以需要“炉边谈话”,是因为它能使领导人在将其所思所想传达给广大的平民百姓时传播效率能够达到最高。当然,现在领导人与百姓的沟通渠道不可谓不多,对他们在各种场合的讲话,所有媒体都在报道,各路专家都在解读。但是坦白地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些讲话在报道中都像文件,不是让人立马就被吸引,不是一看就懂的。
在这次危机爆发以来,韩国总统李明博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都效仿罗斯福,定期发表“炉边谈话”。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则更是将现代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准备将“炉边谈话”视频搬到网上。毕竟,“炉边谈话”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形式。
在形势扑朔迷离的时候,信心比黄金重要,这是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递的信息。如果他们能够藉助“炉边谈话”,让老百姓感受到信心,则惠莫大焉。
(本文作者谭新木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