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率先突破、担当珠三角改革发展先锋的十项建议
深圳致公党 金城
2008年12月30日,国务院正式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十多年后中央再次赋予珠三角先行一步、为国家的科学发展进行率先探索的重要决策, 也为珠三角及广东省“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带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以新一轮改革开放带动新一轮大发展”提供了中央政治支持和政策保障。
深圳特区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头阵地,为广东省和全国的改革开放打头阵。无论是1979年开始的第一轮改革热潮还是1992年掀起的第二轮改革热潮,深圳都起到了率先突破的先锋作用。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深圳没有理由不继续充当全国的先头部队。
在《纲要》中,特别提到“深圳市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这意味着“率先突破”不但是深圳为了自身发展而应该做的事,而是国家整体改革开放的需要,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给深圳部署的战略任务。
深圳市委市政府为担此重任,已经作了整体部署,制订出台了《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在此基础上,中国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就《纲要》中所提出的九大方面44项任务,结合深圳实际,提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一些政策性建议,希望能为深圳落实《纲要》提供参考。
建议一:将市改革办升格为“综改委”
中共深圳市委不久前将原设在发改局下的市改革办改为市委直属,并入市委政研室,有效地提升了改革办的规格,由市委来统筹改革,更符合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我们建议更进一步,将“改革办”升格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委员会(简称“综改委”),归市委书记直接领导,由市委专职副书记兼任综改委主任,统筹协调推进深圳综合配套改革(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港战略合作等事宜。
建议二:强化深圳“改革之城”的城市品牌
深圳城市定位过去近10年来几经变更,使得深圳在国内和国际的城市形象及品牌变得不太清晰。我们建议重新定义深圳为“改革之城”,强化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锋的城市品牌。
为此我们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在深圳电视台设立“改革频道”,并向中央申请频道上星,报道和搜集全国各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探索、新进展和新信息;由深圳报业集团出资承办或协办原国家体改委旗下的《中国改革》杂志,帮助收集和整理综合改革信息和思路,包括中央各部委和全国各省市的改革思路方向;由深圳新闻网或委托民间机构创办“中国改革网”;将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改造成为综合改革研究院,采取“官助民办”方式对综合配套改革进行全面研究,并主办承办一系列改革论坛和讲座;以上述平台为依托,构建深圳全民参与改革开放政策设计的官民互动网络,凝聚改革共识,共同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
建议三:向中央建议央行设立南方总部
金融业是深圳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最主要依托之一,而深圳金融业的前景取决于与香港金融业的合作,打好香港牌,我们建议深圳向中央争取设立深港金融改革试验区,借助香港-深圳渐趋同城化的优势,进行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探索,以及部分金融自由化的试验,既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也为中国资本进入全球金融市场,提供一个过渡的试验田。为此深圳市应向中央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在深港地区设立南方总部(继上海第二总部之后的第三总部),总部可设在深港河套地区,亦可设在深圳福田中心区,除负责华南地区的金融监管之外,亦统筹指导深港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工作,操盘中国金融自由化及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奠定基础。
建议四:以“坝光模式”再造5-6个高端产业园
深圳近年初步完成了对传统制造业的梳理,确定了10个传统制造业集聚基地,此一经验可复制到作为深圳产业增量的先进制造业领域,按照一业一园的模式,打造4-5个高端产业集聚基地。每个园区规模应在5平方公里左右,主要产业方向可确定为深圳拟定的几个新兴先进制造业,比如生物医药、数控机床、环保产业、精细化工、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坝光精细化工产业园”已是一个较好的操作模式,可比照坝光模式来打造这5-6个高端产业园。比如我们建议深圳可在西丽到光明之间的地区,设立“数控机床产业园”;可在大鹏择址设立“海洋产业园”等等。
如此,深圳将形成以“深圳高新区”、“9+2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要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以“龙岗大工业区”等为主要依托的重型工业群落,以5-6个高端产业园为主要依托的新兴高端产业群落,以10大传统制造业集聚基地为主要依托的传统制造业群落,这四大产业群落将构成深圳制造业的稳定器,确保深圳顺利完成产业升级。
建议五:将前海地区打造成“珠三角中小企业总部基地”
前后海地区毫无疑问将成为深圳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地区和主要抓手,但是前海地区的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迄今并未清晰。
如果说福田中心区更多是为全国和华南地区提供服务的话,我们建议前海地区的区域定位应立足于为珠三角地区尤其是东莞、中山、珠海、江门、佛山等二线城市服务。而产业定位,则应确定前海地区主要为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服务,成为深圳本地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帮助珠三角中小企业完成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
为此深圳应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与香港合作构建“珠三角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为珠三角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诸如金融、会计、法律、品牌、产品展示、技术研发、信息咨讯、政府支持、资本和教育培训等多种配套服务。
建议六:在全国率先取消市域内所有高速公路收费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撤除普通公路收费站,减少高速公路收费”,深圳已实现关内外全域城市化,而大量的收费公路已成为阻碍深圳关内外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建议深圳改革基础设施使用方式,在全国率先取消市域内大部分或所有高速公路收费(涉及到外资的广深高速公路可暂保留),实现深圳关内外城市交通的全面市政化建设和管理,促进关内外一体化均衡发展。该举措也能起到通过降低交通成本来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营商成本的作用,有助于深圳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议七:将“深港创新圈”扩大成为“珠三角东岸创新圈”
建议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在广东省政府督促下,建立由香港、深圳、东莞、惠州四个城市行政部门首长参加、粤府相关官员作为观察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将“深港创新圈”扩大到整个东岸地区,成为“珠三角东岸创新圈”,“深港创新圈”所进行的任何政策探索,在深港地区试验2-3年后,均自行扩大到珠三角东岸地区。
建议八:设立 “深圳滨海生态新区”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功能区管理模式,在总结光明新区经验的基础上,增加先进制造、交通物流、生态旅游、高端服务等不同类型的功能区”。2007年我党政协大会发言曾对大鹏半岛的保护开发提出重要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建议深圳市加强生态保护,比照“光明新区”模式,设立 “深圳滨海生态新区”,下辖现大鹏、南澳两个街道办,负责统筹大鹏半岛的生态保护和海洋经济开发。
建议九:将深圳打造成为“社会硅谷”
深圳已于2008年4月成为国家民政部6个“社会组织改革创新观察点”之一,这为深圳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打造深圳成为“社会硅谷”创造了条件。为此我们建议深圳加快改革现有的社团组织管理体制(既包括其注册设立的管理规则,也包括其税收制度和财务监管制度等),鼓励“社会企业家”大力创办各类“社会企业”,进行“社会创新”,既解决大量社会问题,也吸纳大量人口在社会组织就业。同时结合《纲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大力发展各种文化服务类社会组织,解决深圳已建成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足的现实难题。我们建议可在罗湖区等成熟城区试点建立“社会硅谷示范区”,取得良好效果后再向全市推广。
建议十:将原住民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造为公众股份公司
原住民集体所有制股份公司近年的发展遇到了种种问题,部分甚至成为深圳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许宗衡市长提出的2009年要实现的十大工作突破中,第十项便是“原农村股份合作公司改造要有新突破”。为此我们建议以“市场化”为目标,借助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手段,鼓励社会资本介入,逐步将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公司改造为公众股份公司,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变身为多元化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公司、住宅开发公司或工业园区开发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消化不良资产,重新构造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而政府则必须下决心全面接管其原有的公共服务确职能。
无论是《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还是《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都是十分庞大和深刻的系统工程,本案所提出的上述10项建议,只是就其中部分子课题,提出的一孔之见。希望深圳市委市政府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发动全市人民参与新一轮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为深圳率先突破、充当新一轮改革开放勇先锋,克服困难和阻力,提供充足的改革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