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国盛行小额捐 |
作者:王忻 |
来源:WWW.InterHoo.Com 类型:国际社会 ,
2008/12/30 8:57:51 点击3108次 |
|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美国人的个人平均收入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富有并没有让美国人都变成守财奴,相反,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美国人更加乐善好施。这从美国全民动员搞小额募捐上可见一斑。
美国人每年捐的钱,几乎相当于一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9月21日,在“9·11”事件发生后的第十天,美国四大电视网联手举办了“向英雄致敬”的电视马拉松募捐活动。在节目中,影视歌星义演,同时开通了网络、电话等募款方式。节目开始15秒,就有30多万人打进电话要捐款。节目共募款1.5亿美元,成为募款最多的慈善活动之一。类似这种针对灾难的突发性、运动性募捐在美国的慈善事业中就像一颗颗流星,虽然绚丽耀眼,却偶然而短暂;美国百姓经常性的小额募捐才是真正持久照亮天空的无数星辰。
美国人每年捐的钱,几乎相当于丹麦、挪威等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美国人的捐款额高达2120亿美元。去年,美国《商业周刊》把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及其夫人梅琳达评为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家,在1999年至2003年期间,他们已经捐献和计划捐献的慈善款总额高达230亿美元。
美国全国慈善机构咨询局负责人比尔·梅西说,不要以为每年几近天文数字的巨额捐款主要来自像盖茨这样的富翁或者微软那样的大公司。其实,美国每年数千亿美元的捐款,70%来自普通人,而且多数来自千百万普通人每月几美元、几十美元的固定小额捐款。可以说,正是这些5美元、10美元到几十美元的小额捐款,为美国的慈善事业积累了巨额资金。
其实,经常性的小额募捐的意义不在于能筹集到数额多大的款项,而在于通过这种捐助活动调动社会成员的怜悯心,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引导社会对贫弱人群的关注。
邮件、电话和网络,捐款的途径多种多样
小额捐款在美国非常普遍,邮件、电话和网络捐款是最常用的方式。几天前我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救助失踪儿童的慈善机构希望我捐款。他们提供了几个选择:“黄金档”是34美元,“白银档”是28美元,“铜档”是20美元,最少的还可以出14美元和10美元。如果决定捐的话,可以把信用卡号和要捐的钱告诉他们,就能完成捐款了。现在,网络捐款也很流行。“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线、雅虎等公司立即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了连接主要慈善机构网站的通道。美国红十字会说,在“9·11”之后的10天里,他们通过这些网站募集了5000多万美元。
另一种流行的小额募捐形式叫“工资单捐款”。一些大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企业形象,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它们在职工自愿的前提下,每月把员工一定比例的工资直接作为募捐扣除。我的一位叫马克的朋友,原来是美国Verizon公司的电脑工程师。他说,那时,自己每个月工资的3%都由公司代为捐给了一个“美国联合劝募”的慈善机构。他说,他所在部门的所有员工都参加了“工资单捐款”。
减免税的政策鼓励人们多捐款
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发表文章说,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人在捐款和贡献时间精力方面,是最慷慨的。美国人如此乐善好施的原因之一是文化传统。很多美国人有一种回馈社会的意识,认为很多事不应该由政府管,而应该交给社会。美式教育就是一例。美国的主要名牌大学都是私营的,靠捐款运转。
另一个是制度的原因,美国政府对慈善捐款给予税收上的大幅度减免。美国政府规定,捐款额可以从应纳税收入或遗产中先扣除,以剩下的部分为应纳税额。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超额累进制的税制,应纳税额越高,适用的税率越高,所以,如果进行了捐款,适用的税率可能也会下调。美国慈善研究所所长波罗乔夫说,减免税对人们的捐款行为是一大鼓励。在股市高涨的2000年前后,很多美国人捐献了股票,这样,他们在捐款的同时,可以免交资本增值税,一举两得。
我的一位华人朋友韩小哲几年前刚来美国时用700美元买了辆二手“老爷车”。开了一年多后,他决定换辆好车。到车行一问,原来的“老爷车”只能卖400美元了,还得先花上一两百美元修好。于是,他将旧车捐给了美国癌症协会。通过网络签订协议后,协会指定一家拖车公司把车拖走了。韩小哲说,通常协会会把车卖给汽车驾校或者汽车零件商,除去各种成本,收回的钱就是协会最后收到的捐款。在月底发工资时,韩小哲把自己的捐助填在了税单上。令他意外的是,税务部门把这辆车按照900美元的价格计算,于是工资中的900美元不用缴税了。
用捐款帮助世界各地的人
美国百姓的捐款最后到了谁的口袋呢?这些老百姓的血汗钱到底是怎么用的呢?在美国有140多万个慈善机构,是它们用募集到的钱从事着各种慈善活动。这些慈善机构规模不等,有红十字会那样遍布全球的大型组织,也有很小的地方性组织。它们有的解决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的关注老年人的老有所养问题,有的研究人类某些疾病的防治,有的则重视当地少数原住民的文化保护等,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形式,这些慈善机构向美国百姓介绍慈善事业,并努力募集捐款。美国百姓则根据自己的关注点选择捐款方向。于是,充足的慈善资金保证了美国各项慈善事业的开展,救助了无数美国人。许多慈善机构甚至还把援助之手伸到国外,开展了很多国际救援行动,如海地的饥民、索马里的灾民、科索沃的难民……都是美国人捐助的对象。
谁来监督这些慈善机构
美国政府部门对非营利组织并不进行监督,这些慈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律,只是有些非政府组织在行使着监督职能。美国全国慈善机构咨询局负责人梅西说,我们能够做的是,根据慈善机构主动提供的财政收支情况,写成报告公布给媒体,媒体再向大众传递有关信息。如果哪个机构拒绝提供财政收支情况,我们无从评估,就如实写入报告。美国民众根据我们所作的监督性报告,自主决定向哪个慈善机构捐款。
由于行业约束靠自律,加上有些美国百姓捐款时情感因素居多,会忽视对慈善机构的考察,所以以募捐为名,进行欺诈的事情也并不少见。梅西说:“大多数慈善机构值得民众信任,但是,与任何行业一样,慈善行业也存在泥沙俱下的问题。有极少数人以慈善公益之名,行诈骗之实。”美国慈善研究所所长波罗乔夫说:“一些慈善机构在账目上做手脚的事时有发生。”
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2月公布了一份“美国100家最好的慈善机构”的调查报告。一般捐款收入可分为:服务支出、募款经费、行政费用与未来储备等4项,《财富》根据各机构募集的捐款有多大比例用在了慈善事业服务上作为标准,来衡量这些机构是否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一家叫“儿童奖学金基金会”的机构专门提供奖学金给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帮他们上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专款专用的比例高达97%。国家高龄协会是96%,连组织庞大的国际慈善会比例也高达93%。这些都是慈善机构中的佼佼者。
《财富》杂志还选出了12个反面教材。美国聋哑协会2000年花了74%的收入在募款经费上,只有22%拿去服务了。由一对夫妻经营的美国癌症基金会,2000年将70%的收入用作募款经费,两口子还拿到了30万美元的高薪。这样的慈善机构实在是“挂羊头,卖狗肉”。如今,美国的政界和法律界也正在研究如何使这个行业运行得更加完善。(王忻)
《环球时报》
|
|
|
|
『发 表 评 论』『打
印 本 页』『关 闭 窗 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