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全国“两会”期间,前天和昨天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对特区问题的表态值得深圳人关注。
汪洋是在3月6日上午,广东代表团分组审议讨论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主动提出自己修改意见和建议的,他认为报告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一部分可加入“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要先行先试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的内容。他说,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赋予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改革任务,既能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也能不断增强特区改革锐气和意识。
而温家宝总理则是在3月7日参加广东团讨论时,接着许宗衡的话头,专门提到深圳特区:“这个特区还是要办下去,主要不在于给予多少优惠政策,而在于深圳特区是全国的一面旗帜”。温说:“现在特区的特就在于它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要走在前面,在于它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要走在前面,在于它继续敢为天下先,大胆探索、实验、革新、改革、创新,在于它提高特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全体人民的精神素质。所有这些方面都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我认为深圳的担子重,因为全国人民以至国际都在关注你们。”
汪洋建议政府工作报告加入的那段话,在前年、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规划、十七大报告中,都有明确显示,显然是温政府的一惯态度,此次草案缘何未加入?是否起草者认为宣示得已足够,没有必要一提再提?或者是有人提了意见,因而决策层不想再把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并列?原因不得而知。但汪洋这么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点,并且建议加上去,这至少表明,在洋洋数万字的报告中,对那一段他是特别在意的,也就表明他有思考特区作用的问题。
而温总再次主动对深圳特区的作用加以论述,其用意可能有二,一是针对“特区取消论”者,再次明确中央不会取消特区;二是针对深圳及广东的领导者,为其提出明确要求,特区应该这样特。
各位朋友或许还记得,自汪洋来粤后,笔者在博客中多次呼吁汪洋应发挥深圳等三个经济特区的作用,而且还幻想汪洋会由于得到温的支持,有望重建当年赵子羊-谷牧-任仲夷-梁湘-袁庚这样一个从中央到粤省到深圳操作层面的改革派合作链条;在最近的“广东天问”十一问中,亦再次呼吁汪洋重视特区:“拥有3个经济特区,是广东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页在全国形成制度竞争力优势的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后,特区的作用弱化了。但是中央政府并无意取消经济特区,反而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再强调发挥经济特区的作用。广东是否应把相关原则具化,借势重新强调三个经济特区的功能价值,使之成为带动珠三角东岸、西岸和粤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
就最近汪洋在各个场合讲话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汪洋显然对广东下一轮改革开放如何用好深圳,有着自己的想法;因此这3个月以来,在各个全省的场合,汪洋从来没有批评过深圳一次,反而多次表扬,这和他对广州市长张广宁一再要求张“承认广州有差距”的明确批评的态度迥异。只是因为现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才进行到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还没有到全面部署阶段,所以尚未对深圳如何发挥作用作出明确安排而已。
而温总特意到广东团,主动(而不是回应代表发言)谈“深圳特区还要办下去”,并对如何“特”明确提出要求,显示他支持汪洋的解放思想运动,并隐然要求汪洋在下一步的广东改革开放中用好深圳特区。
笔者还有个猜测:在一定程度上,温总对深圳特区前两年的工作可能不是很满意,尤其是他2005年视察深圳,为深圳定位问题作结案陈词时,提出了七点要求:
第一,创新发展模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首位。
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推进全国的体制改革探索经验。
第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合理利用外资。
第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更好的融入全国、服务全国。
第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七,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深圳市对“温七条”落实得怎么样?能不能向温总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我的看法是,深圳显然做得很不够,甚至可以说愧对温总的期待。
因此,我觉得,在解放思想第二阶段的调查研究中,深圳应在温七条所要求的方向上,对七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制订下一阶段的改革方案,为广东,也为全国下一轮改革再次打头阵。但是从现在刘玉浦和许宗衡多次的讲话和发言看,显然二人均没有系统和高度地来重新审视深圳特区的功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