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和观点:
一、 那种视深圳特区为纯经济特区、把“深圳梦”狭隘地理解为“发财梦”、以几条经济优惠政策代表深圳特区、以具体优惠政策的变更代表深圳特区存废的观点是十分肤浅的。
二、 深圳的特色优势在于梦想。倘若我们能够将所有深圳人的梦想作为深圳的理想、将所有深圳人的想象力凝聚为深圳的创造力,以创意为瑰宝,以实利为衡准,事事敢为天下先,那么,以深圳特区的使命和抱负,以深圳人的素质和潜力,试问哪一个城市能与之比权衡力呢?
三、 在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中,共同理念的凝练、城市归属感的形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移民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重新解构的过程。
黄东和网名“老亨”,并非大亨,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深圳人。1997年来深,现供职于深圳某商会。2001年4月以来,创办并主持因特虎深圳论坛(www.interhoo.com),以民间的眼光打量深圳,共精选与深圳有关的网络资讯16000多条,对深圳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跟踪讨论。因为热爱深圳,关注深圳,被称为“深圳主义者”。
记者:深圳特区从今年1月1日开始,国家取消深圳“地产地销”减免增值税的政策优惠。有观点认为随着中国入世及中国城市全面开放的展开,深圳的特区优势将不复存在,请问您如何理解深圳特区之“特”?
黄东和:如果说,深圳之“特”是特在“特区”,而“特区”又仅仅是特在几条经济政策的优惠和特殊,那么,深圳的意义就被降到了非常低、非常有限的层次上。这样的深圳,完全不值得海内外人士这么多年来如许殷切的关注与期待,也完全不足以吸引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有识之士来冒死相求;这样的深圳特区如果不特了、普通了、衰落了,也完全不会引人注目,更不值得人们扼腕叹息。毕竟地区性的经济兴衰消长实在是太平凡、太普遍了,哪里可以如此耿耿于怀呢?
但是,
如果说,深圳之“特”是特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和风向标”、特在为中国人摆脱贫穷落后和封建愚昧而展开的新的探索和尝试,那么,深圳的意义就非同小可。
广东省要求成立特区的初衷是:向中央要求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个地方,用比较特殊的政策,按照国际上通常的做法,单独管理。小平同志关于特区的名称和定位是:“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小平同志还指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把深圳特区与陕甘宁特区相提并论,这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开始就没有把深圳的作用与地位仅仅局限在“出口加工区”这样低浅的、纯经济的层面,而是希望深圳特区为被极“左”思想窒息得濒于绝境的中国全方位突围,“杀出一条血路”。至于后来深圳特区在字面上还是称为“经济特区”,那是因为“左”倾余毒还没有完全清除,是一种灵活机智的变通、折中和权宜,就象“市场经济”在当时还只能叫“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样,是务实的“猫论”精神的生动体现。
实际上,20多年,深圳经济特区的每一项经济改革都与上层建筑的改革息息相关,当年特区土地有偿出租就是改革在先、修宪在后;当年蛇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尝试对于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种视深圳特区为纯经济特区,把“深圳梦” 狭隘地理解为“发财梦”、以几条经济优惠政策代表深圳特区、以具体优惠政策的变更代表深圳特区存废的观点是十分肤浅的。
现在是正式确认深圳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综合性改革开放特区的时候了。具体的特区政策可以变,但是在“富强、民主、文明”的梦想在中国成为闲时之前,深圳特区的方向和使命不能变。这是因为,我们的这个梦想不可能一夜之间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变成现实,她需要探索、需要尝试、需要逐渐推进、次第实现,而深圳正是各方面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是我们的梦想赖以根植和成长的沃土与温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新加坡资深政治家李光耀曾对深圳市领导人说:“中国不能没有深圳”。
记者:那么,您认为深圳的特色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东和:深圳有许多优势:毗邻香港的优势、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珠三角产业结构的优势、移民城市的优势、新兴城市包袱轻的优势、政府财力雄厚的优势等等。但是这些优势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候看似优势的东西实际上可能成为劣势:毗邻香港可能受香港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珠三角产业结构可能从整体上落后于后来居上的长三角产业结构、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有时可能不及其他城市的后发优势、新兴移民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感不足可能导致其兴也忽其衰也速的“流沙经济“、政府过于强势可能妨碍市场机制的自发形成……
我认为深圳的特色优势在于梦想。只有梦想的优势是永恒的、无穷尽的。文化的内核是思想,比思想的深刻更具魅力的是思想的开放和想象。想象力产生神话,更产生卓越的现实。深圳曾经是中国最有想象力的城市,因为这里包孕着无数力图开创新生活的来自四面八方的男男女女的梦想与追求。因此
这里首先生长出观念,再生长出高楼和速度。想象力应该是这个城市的最大无形资产。源源不断的光荣与梦想,使小小蛇口声震寰宇,使人烟荒芜的边陲小镇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使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历史悠久的老牌城市都不得不对深圳刮目相看……
倘若我们能将千百万人的创业么母女想孵化为创业型经济,倘若我们能让从故乡出走的各种人才把深圳当作自己梦想中的家园,倘若我们能够汇聚点点滴滴的民间智慧,提炼、打造、弘扬一种基于人性欲望、个性自由、富有商业智慧的簇新文化,倘若我们能够将所有深圳人的梦想作为深圳的理想、将所有深圳人的想象力凝聚为深圳的创造力,以创意为瑰宝,以实利为衡准,事事敢为天下先,那么,以深圳特区的使命和抱负,以深圳人的素质和潜力,试问哪一个城市敢与之比权衡力呢?
记者:您被别人称之为“极端深圳主义者”,请问这个称呼有什么特别意义?
黄东和:因特虎论坛有个叫Leo的网友,他在自我介绍时称自己是“一个热爱深圳的极端深圳主义者”。《新周刊》等媒体在援引他的观点时,则称因特虎网友是“一群”自称“热爱深圳的极端深圳主义者”。但是要说所有因特虎网友都是“深圳主义者”,甚至是“极端深圳主义者”,那就未免太夸张了一点。
我在因特虎论坛的自我介绍是:“老亨,不是大亨,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深圳人。有人说,老亨是一个‘极端深圳主义者’!呵呵,言重了!其实老亨只是笃信:深圳是一座值得我们用心关注的城市!老亨主张以民间的眼光打量深圳,发起因特虎的目的也是想网聚深圳的民间智慧,为据说是‘文化沙漠’的深圳荟萃一抹新绿。这样做,更需要的是成熟、自信与平和,走不得极端的。倘若觉得老亨确实有些痴迷于深圳,那是因为老亨与千千万万投奔深圳的人一样,心中始终有一个梦,一个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理想的深圳梦!”
记者:那么,您对深圳是否有不满意的地方,它们影响您对深圳的热爱吗?
黄东和:我对深圳深感遗憾的是,近年来深圳的新观念少了。小富即安,因循苟且,妨碍了深圳想象力的发挥,80年代那种意气风发、敢于创新的自由争论环境似乎成了往事。体制内与体制外奉行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来自民间的鲜活思想无法及时、准确地向体制内传递,导致信息失真、反映迟钝。
以外来人才的家园感、归属感的培育为例:近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知识打工族,离乡背井,投奔深圳,在这个旧的计划经济模式业已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的移民新城市中打拼、创业。这一群受过良好教育、各自拥有知识专长的男男女女与深圳早期流水线上的打工仔和打工妹是不同的,单纯的物质激励安抚不了他(她)们那驿动的心,他们不是想在深圳赚几万块钱就荣归故里,盖房结婚;他们的人生理想也绝对不局限于走下流水线,走进写字楼,做个文员、主管;他们要在深圳安家,他们要把跟扎在深圳,开花结果,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他们要做这座城市的主人,他们最恐惧的是漂泊感,是居无定所,是心无依归,是婚姻没有着落,是事业没有机会,是生活在别处,是在别人的城市里自己找不到归属感。
然而,当上海从复兴近代东方巴黎的梦想中找到了精神动力,高歌猛进,成绩斐然,白领人才趋之若骛的时候,深圳创业者的户籍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投奔深圳的百万移民被迫在深圳暂住,无法成为这个城市的真正主人。
也许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深圳移民梦的破灭到底意味什么,但是我们深深知道,如果深圳只是少数深圳户籍人口的深圳,不能成为所有深圳创业者共有的家园,那么深圳将失去数量众多的外来人才的向心力和想象力,并且最终被心灰意冷、梦想破灭的外来人才所抛弃。变革势在必行,缺少的似乎不是物质条件和政策环境,而是对“深圳梦”发自内心的憧憬和追求,以及为梦想打拚的智慧和勇气。
记者:在您的网站里有一种浓厚的移民情绪,请问您如何看待深圳的移民文化?
黄东和:深圳是个移民城市。移民之不同于匆匆过客的根本点就在于:“心”是否迁移?深圳有过一句非常精彩的广告词:“家,是放‘心’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再一次激起了中国人追求财富、自由和幸福的光荣与梦想。成千上万饱经劫难的人们从蛇口开山炮的震耳巨响中、从国贸大厦的“深圳速度”中、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拓荒者精神中、从“风中亮出自己的旗”的深圳感悟中……听到了春的消息,看到了梦的希望。他们心怀自己的梦想投奔深圳而来,他们有的人还没有离开故乡,心就已经飞到了深圳,他们有的人户口还没有迁移,工作、生活还在别处,但是他们的“心”已经归属深圳。深圳因为凝聚了这样一群追梦人而成为一座令人骄傲的、伟大的移民城市。
北京和上海也曾经是移民城市,但是北京和上海的移民,是渐进的,掺沙子式的。移民们零零碎碎细水长流般地走进这两个城市。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本土原生文化和外来移民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以燕赵文化和吴越文化为底蕴的北京和上海独特的文化。抵达北京和上海的新移民主要是文化适应,而不是文化创新。
深圳的情况却不同。深圳的移民,是突发式的、浪潮般的和全方位的。不过眨眼工夫,五湖四海的各方移民,便以排山倒海之势蜂拥而来。移民的人数,数十倍地多于本土居民,而且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群族。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不大成比例,也谈不上同化移民的问题。同样,移民们原有的文化也不可能在深圳形成气候。新移民来深圳,不需要外地人去上海那样,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适应本地文化,而是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在一起相互磨合,水乳交融,争妍斗艳。所以深圳的移民文化更具包容性和亲和力,也更有创造性的爆发力。
但是,在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中,共同理念的提炼、城市归属感的形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移民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重新解构的过程。从故乡到深圳,可能只有几个小时的旅程;把户口迁移到深圳,也不过是个简单的手续,但是走向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就要复杂和漫长得多了。什么理念、什么文化,才能为文化背景大相径庭得外来移民所真诚接纳呢?将青瓜、苹果、胡萝卜一古脑放进榨汁机,你得到一杯口感很杂得混合果汁;将白兰地、柠檬汁、甘露咖啡按照独特得方式精心调制,你得到的是一杯色、香、味俱佳的、高品味的鸡尾酒。
要缔造为众多新移民心悦诚服的深圳文化,没有大胸襟,没有大智慧,看来是做不到的。一切才刚开始,未来殊难预料。
深圳特区科技 2003年6月号 总113期
深圳特区科技记者 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