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奉先生包下本地老牌杂志八个页面,不征婚不登广告不留名,只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此举引发热议
提前出版的本城老牌杂志《深圳青年》7月号中旬刊,出刊日期恰逢香港回归十周年,当期封面专题独辟蹊径,选择了“小细节,大市民”,“收集并传播香港的文明细节,希望深圳逐渐也能营造出一种文明的社会氛围……”,以“一切与深圳有关”为主打口号的《深圳青年》做这样一个切合时令的封面专题似是中规中矩之举,不过,因为一位奉姓的深圳市民的介入,整件事情变得颇富戏剧性,并且在网上网下引发相当程度的争议。
有趣的专题
记者翻阅手头的当期杂志,第29页到第36页即是“小细节,大市民”专题。
专题开头是副总编辑黄东和撰文介绍这期专题的出台背景,接下去的专题图文并茂,甚至图片的比例要大于文字,风格与杂志的其他部分差异较大,但读来方便。从这一版式编排的“细节”上,也可看出几分港式杂志的味道。
专题聚焦于“香港细节”,文初就列出了可以看出香港城市文明程度的细节,包括自觉排队、电梯里的风度、扶手电梯右站左行、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抽烟、预约并且守约、不向执法者乞怜、不故意钻法律的空子、注意自己以及自己周边环境的卫生、把做义工当成习惯、遵守公告等等,而专题中的20余幅图片更是将香港种种文明细节“立此存照”。包括公共场合的公益广告、公众提示,天星小轮上的长椅靠背,分类投放的垃圾,立法会的旁听席等等。
出奇的操作
与一般杂志社操作此类封面专题的惯例一样,从黄东和的短文中可以看出,这次专题的点子同样来自编辑部内外的“脑力激荡”。一帮朋友在茶馆“海阔天空”,其中一位即是奉先生。聊天结束大家哈哈一笑各自散去。“因为工作关系常在深港间行走的奉先生却余兴未尽,邀我去洗脚,一边泡中药,一边侃香港。末了,建议《深圳青年》把我们聊的内容登一登。”
“第二天上午9点,奉先生的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昨晚的内容好不好整理?还要不要去香港采访?采访线索我还可以提供一些,有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一起去实地体验。你看费用多少?我来出。’看他较了真,我也认真评估了一下香港专题的发表意义,跟杂志社同事交换了一下意见,又跟奉先生约谈了一回。为确证奉先生的善意,还正式签署了广告合约。”黄东和介绍专题出笼的前因后果。“杂志社起草的合约,奉先生只加了一条意见:杂志发表时不出现奉先生的名字和照片。问他原因,答曰:普通市民一个,称奉先生就好了;形象平庸,不上相,怕影响版面效果。”
于是编辑部迅速邀请了一位报社的摄影记者和杂志社的文字记者一起于瓢泼大雨中奔赴香江。并在专题中标明:“本刊特派记者根据奉先生的指引采撷。”上述的十个香港文明细节文后也注明是“根据奉先生的观点整理”。
此外,文中再无提及奉先生。
热闹的争议
一个普通市民,在当地媒体上包下8个页面,不发表征婚启示,不发表商品广告,不留姓名、不留形象,只图系统地发表根据他的建议采撷的有关香港社会文明细节的真实照片。整件事上网后,引起不少人的热议。
当然共鸣很多,不少网友还补充了不少香港城市文明的“细节”,更多的人则认为重要的是从自己日常的每件小事做起,才能逐渐提高整个社会的素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有人怀疑此事的真伪。很多人不相信真的会有人自己出十万元做这样一个专题,继而认为会否是有人借此事炒作?
奉先生4日首次出现在一个公众场合回应说,自己是个做模具的,本身不需要在这类大众性杂志上做广告,而且自己的产品“全部出口”。不过他也承认,确实此事给他带来了一些小小名气,“挡也挡不住”,甚至连一个高尔夫球会也来印证他是否就是该会成员。他表示自己做此事纯粹就是觉得对城市发展有意义、有价值,以后如果有类似的事,他还愿意做,“即便是十万美元”。
黄东和亦即网络上著名的老亨,他跟帖认为,奉先生一次性能拿得出10万元来做非赢利广告,在经济上算得上是深圳中产。奉先生冒着风雨、很耐心地指点记者去赶拍香港细节,他要表达的意思绝不单是对这些有形细节的有样学样,而是对一种社会文明、财富秩序的向往与追求。他的结论是,深圳中产阶层总算超越了钱,开始追求钱以上的东西了。
不过,曾经留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不愿具名的本地媒体人士认为,这一专题本身的意义毋庸多言,问题是媒体运作的方式,一个公众性话题是否适合读者以自费点题的方式来操作?金钱介入媒体内容制造层面会否影响媒体的“公器”价值?即便媒体出于经营需要,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来操作这类专题,比如在保持杂志社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作此专题,同时另可提供公益广告页面满足读者需要。
来源:深圳商报2007年7月6日C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