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读怀特的《街角社会》一书。尽管是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但我只记得一堆生硬的文字和零碎的街角故事,以及所谓的“参与观察法”。出差南方某城市,偶然听到了现代版的“街角故事”。
一个老城区,一般有几个“扒手组织”。每个组织,有数量不等的成员。每个“扒手组织”有一个狭小的“势力范围”,并由不同的成员负责。“组织”或“成员”的活动空间就是以一个红绿灯或者一个电线杆为界限的一段街道。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做到熟悉所负责的街道人文、经济、地形,从而不断挖掘“客户”资源。每一个组织都有明确的分工、稳定的结构、完善的流程,从而保证团队的生存和发展。每一次行动都要求个人具有熟练的技巧,也必须有整体的配合。如果在跟踪的过程中,“客户”跨过了作为界限的红绿灯或电线杆,他们不是穷追不舍,而是用肢体的语言,迅速将“客户”移交另一成员,包括跟踪的时间、钱包的位置甚至数量。
当然,这虽然是街角社会生存的雕虫小技,却给了深深的启发。在我们的行业中,“圈地运动”层出不穷,收获的却微乎其微。国产手机厂商市场份额的扩张,带来企业利润的降低,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的突出。宽带网络的广泛铺设,带来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宽带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容服务的发展。“以客户为中心”几乎成为市场营销共同的口号,但是技术进步与真正需求的脱钩,不能不“客户导向”是敷衍了事。为了个别项目,为了某个客户,为了一点销售业绩,渠道之间、部门之间甚至员工之间的冲突,更是内部市场竞争的普遍现象。概而言之,精耕细作,追求客户份额;流程管理,强调综合实力;从长计议,不以一时一事论成败。这是街角社会的管理哲学,也是现阶段企业竞争必要的精神食粮。
市场份额的狂热,只能说明企业的浮躁;客户资源的冲突,只能代表流程管理的低效;急功近利的行销,只能表明战略意识的匮乏。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日益微薄的利润空间,企业只有摈弃“广种薄收”的弊端,致力于精耕细作,实现由市场份额向客户份额的提升;企业只有放弃“核心技术”的迷恋,致力于价值链的创新,实现由核心优势向综合实力的转化;企业只有摆脱“业务拓展”的困绕,致力于存量资产的盘活,实现由“跑马圈地”向资源整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