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写了著名的《深圳,你被谁抛弃》
□ 他正深入了解香港
□ 他感叹网络的作用
提到呙中校,人们迅速地把他和那篇著名的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捆绑在一起,网上对呙中校的叫法很多,比如,“因特虎三剑客”、网络谏客等等。因为一篇文章、因为网络而成名,呙中校有过在外人看来极其风光的一段生活。现在他作为香港某周刊的编辑,过平静的生活,仍旧写有感而发的东西,做一些自我表达。
最近,呙中校把他MSN的名字改成了“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近日生”这么一大长串儿。问他原因,他说只是跟随心情走,并没有特别意义。
时代给予人一夜成名的机会越来越多。
出名很容易,在华强北脱光跑一圈儿就行了;成功却不容易。
社会的制度化、规则化越强,人际关系就简单多了。
■ 呙中校编年史
1975年,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市一个叫调弦口的地方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企业管理本科
1999年,来深圳应聘到某证券公司
2002年11月,发表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起轰动
2003年,与时任的深圳市市长于幼军对话
2003年7月,被深圳百仕达控股有限公司聘请为首席经济(战略)研究员
7月底,国务院调研组来深调研,被指定为发表意见的民间代表
2003年12月,被《新周刊》授予“2003年度网络风云人物”称号
2004年12月,进入香港某周刊,担任财经版块编辑
是网络将我们这些“虎友”们一个个联系起来。虽然也是网友见面,但没有见光死,反而有了今天的这个集中大家思想的民间力量。
1 一文成名
被提升到市民讨论社会问题的层面
以“我为伊狂”之名撰写了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后,呙中校一下子成名了。文章被大量转载,媒体纷纷报道,市长接见,一连串的事件使得这个从事证券分析的普通职员,一下子被托到万众瞩目的境地。
事情过去将近3年后,再谈到当时的情况,呙中校微微停顿了一下说:“那年9月份,我正在休假,第一次去了趟上海。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上海及周边走了走,新的开发区、证券公司、甚至包括鲁迅故居等地方,感触很深。回来之后就写了这篇东西。”
因为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后来与时任市长于幼军直接对话的机会。也因为这篇文章,他离开了原来工作的公司。当时网上盛传,他是被公司辞退的;甚至传言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作者被深圳“抛弃”了。问起真实的情况,事过境迁后的他轻描淡写地说:“公司有自己的考量。”
他说,时代给予人一夜成名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以前的信息传递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而现在,有了网络,信息的表达和传递的速度都大大提高了。
再回过头来看,《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与坏处,他说:只是让我真正出名了。而谈到文章对社会的意义,他则认为,可以提升到市民参与讨论社会问题的层面。他还引用了当时《南方都市报》的一句评论:它在深圳历史上的地位,是肯定的。
而对个人而言呢?
他眼神专注地盯着桌子上的台布半晌,抬起眼睛来说:“其实心态上是没有太大变化的。”
之后他利用从前工作单位离职后的空闲时间搞创作,写写书,联系出版社。后来进入到百仕达地产。在百仕达他的职务是“研究专员”。现在他谈起那个时期的工作,坦陈那是因为百仕达的几位老总们也关心这一类形而上的问题,那个职位更像是给他专设的。而那个工作研究的问题不太适合企业,因为对企业需要研究的不多,于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2 香港是个新台阶
秩序和规则让他受益良多
也是因为被采访的契机,他于2004年底得以到香港,在香港某周刊工作。他很认真且言辞诚恳地说:“到香港,对我的人生,的确是又一个转折点。”
他大量谈到香港。社会制度、生活习惯、风物人情,这一切对于他都是新鲜和充满好奇的。他说:“在公共空间里对他人隐私的尊重,是很明显的。别人的办公桌,没有接受邀请的情况下,最好不去。这在所有人心目中都是理所当然的;AA制是种习惯,大家都乐于以这种方式交往。”
经过一段时间的“入乡随俗”,他已经非常接受和喜欢上这些方式,他说:“制度化、规则化的环境底下,人际关系处理就简单多了。”他表示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对生活也很满意。他喜欢香港的生活,虽然家乡口味是嗜辣的,但因为胃不是很好,不能吃太辣只能吃清淡,反而香港的饮食风味对他来讲,也变得刚好合适。
香港的有秩序、讲规则等都让他获益良多并感触颇深。因为需要港深两地来回跑,也深切地感受两地在各方面还存在的巨大差异。问到他是否会继续写关于香港的东西,他说:“目前对香港的了解还很浮浅,要更深入地了解之后,还是会写的。但决不会为了写而写。还是要等到自己有冲动了再写。”
3 关于因特虎
集结思想的民间力量
被称为“因特虎三剑客”之一的呙中校,在与市长见面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金城和老亨。他说,因特虎最早是老亨的个人网站,是一个关心深圳话题最全的资料库。说到这里,他感叹起网络的作用。是网络将他们这些“虎友”们一个个联系起来。虽然也是网友见面,但没有见光死,反而有了今天的这个集中大家思想的民间力量,是对共同话题的关心让他们越走越近。
但在关注的话题或表现形式上,各人又有各人的特点,这有点像一个篱笆三个桩,也恰是因为这种差异性,可以让他们形成一股力量。譬如,在对待“彻彻底底的深圳主义者”这个问题上,呙中校就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首先,这个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其次,我不是“深圳主义”者。最后,对这个概念的权威解释要问老亨金城他们。不过,我也可以回答一下,也许不太准确。老亨金城他们是自认为也被认为是深圳主义者的。从产生上来讲,深圳主义者与当年美国主义者有点相似。当年,美国人喊出的口号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现在欧洲也提出欧洲主义者的口号。这些都不应看作是地域主义观念。或者狭隘的地方主义。因为深圳人不可能说,深圳是深圳人的深圳。现在连深圳人是什么都不清晰。
“那么你一点也不认为自己是深圳人对么?”
他迟疑了一下回答说:“也不是这样,还是有认同的。”
■ 人物话本
《狼图腾》让他泪流满面
深圳杂志:你一直喜欢关注社会问题么?
呙中校:因为工作在证券咨询公司,所以对财经类的(问题)关注得多些。
深圳杂志:学生时代就对财经类的东西感兴趣么?
呙中校:我的兴趣挺广泛的,但历史、文学在学生时代更有兴趣。我个人的兴趣就是喜欢收集资料做研究,对宏观的问题感兴趣。
深圳杂志:你平时都看什么书呢?
呙中校:现在看书的时间很少,看也是文史类多一些。最近看了《狼图腾》、《欧洲文明进程》等。一般的畅销书不太看。
深圳杂志:很多人觉得《狼图腾》是本管理书,你怎么看?
呙中校:我觉得那本书还不错,起码我这么认为。因为看到最后,我禁不住会泪流满面。
深圳杂志:你觉得去香港自己像是获得了一种释放么?
呙中校:是,大家都觉得我应该去。
深圳杂志:你喜欢研究经济问题,那么你觉不觉得研究经济问题势必跟国民性的研究有关?
呙中校:有。中国人骨子里甚至有些“暴民性。而经济问题也必然跟国民性有关。以德国和日本为例,国民性的不同,就使得他们的民族工业的产品特点完全不同……
深圳杂志:回复一下关于“因特虎作为民间的智囊机构可以补充目前很多政府研究机构的缺失”这个说法。
呙中校:官方研究机构限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有些问题不便研究,或者是不方便讲出来,而民间研究机构却可以弥补这一问题。事实上,在西方,民间研究机构是很普遍的。
深圳杂志:人家说你和金城、老亨是“三剑客”或者“网络谏客”,你怎么看?
呙中校:我不看重这些。尤其什么谏客的,那是你们南方都市报给的一顶帽子。
深圳杂志:老有人给你扣帽子是么?
呙中校:谏客其实是不太适合的,因为我喜欢自由地说话,不带有明显的目的性,这是与谏客不同的。因为从一开始我那篇《抛弃》就不带有任何目的性,这是与谏客不同的。何况,自由地写作、说话,是公民的权利,很普通的事情。而我在网上写的一些东西,是自我的表达。
□来源:南方都市报 撰文 记者 梁波 □ 摄影 记者 周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