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目前,我国超市发票/购物小票里价格和税金是合计显示的,这是公民意识觉醒的最大障碍,是藏于细节中的大魔鬼。价格与税金分开显示的发票正是政府与每个公民签订的公共服务买卖契约,是公民意识和纳税人权利意识的微观基础。隐蔽税收之下,无公民。公民社会,请从超市发票分开显示价格和税金开始!
绝大部分商品中,消费者承担的增值税为不含税价的17%。不管在消费者之前存在多少个买卖环节,不管超市、经销商、生产厂家的增值税是否能抵扣,抵扣比例多大,消费者实际承担的税额都是不含税价的17%。
增值税=含税价÷117%×17%=含税价*14.5%,即几乎所有商品的标价(即含税价)的14.5%是消费者承担的增值税。
举例:如果你买一双鞋,超市标价100元,那么其中14.5元是你交给政府的增值税,只是形式上从超市手里过了一下,超市真正到手的只有85.5元。
正文: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
公民意识就是公民真正拥有主人翁精神,认为有能力去改变社会,并且有机会就会试着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而不是逆来顺受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独立思考能力,而不盲从。这样的公民构成的社会就是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对立面是臣民意识,公民社会的对立面是臣民社会。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臣民意识浓厚的国家。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国人还沉浸在臣民意识中。他们往往认为公道正义等不能当饭吃,所以不必关注;认为别人的、公众的事情与己无关,可以冷漠视之;认为自己不是纳税人,自己占了国家的便宜;认为政府好不容易养活了13亿人,自己只是一个依附者,一个搭便车的人,所以对政府感恩戴德;认为贪官糟蹋的是“共产党的钱”,而不是自己的血汗钱,因此对贪官糟蹋税款袖手旁观。总之,他们内心感觉不到自己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现在都进入21世纪了,为什么臣民意识还顽强地存在着呢?其实是因为一个万恶的小细节在作怪:超市发票/购物小票里价格和增值税是合计显示的。比如,一把电扇标价117元(含税价),其实100元才是电扇的真实价格(不含税价),另外17元(即增值税率为不含税价的17%)是超市代替政府征收的增值税,不管最后超市是否盈利,只要消费一发生,消费者支付的金额中就包含了上缴政府的税金,即每个消费者都是纳税人!!!
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细节,所谓魔鬼藏于细节之中,此话一点不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的人口是13.39亿人。不夸张地说,除够资格缴纳个税的0.24亿人外,其余的13.15亿人中95%以上(即12.49亿人)都不知道自己缴过税,都以为自己不是纳税人。而剩下的5%(即0.66亿人)中很多人也只是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是纳税人,但由于见不到实体性的纳税证据,所以在面对别人反问“你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是纳税人?”时,显得很没底气。
举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当年美国超市沃尔玛进北京时,为了与国际接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沃尔玛在购物小票上把价格与增值税分开显示,但沃尔玛的好意换来的却是北京大妈们愤怒的骂声,她们说:“为什么国内超市都不额外收税,你沃尔玛却要在价格之外额外收税呢”,无奈之下沃尔玛只好尊重中国国情,把价格与税金合并显示了。
就个体的微观心理而言,其实每个公民都是感性的、易被欺骗的,他们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感觉,那些潜藏于背后的东西往往很难感知到,久之就容易形成某些错觉或幻觉。
大多数消费者都以为自己只是与超市签订商品买卖契约,都明白一旦自己付了款,超市就应该提供与价款等值的商品,即一分钱一分货,权利与义务对等。但目前发票里的价格和税金是合计显示的,消费者感知不到每笔消费契约里政府的存在,不知道政府从每笔消费中都抽走了一定比例的税金,因此除了个人所得税(2400万人缴纳该税),他们绝大多数人都误以为自己没有缴过税,会形成财政收入与支出都与己无关的“财政幻觉”,自然也就无法理直气壮地要求政府提供量足质优的公共服务,也不会向政府主张自己的公民权利。这一切都是因为消费者看不见超市发票里隐藏着的增值税,因而不会有真切的痛感和被剥夺感,也就不会产生纳税人权利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或许这是因为很原始的、微妙的动物心理吧(这种微妙的心理感受类似于信用卡消费,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用信用卡消费的上限要高于现金消费上限,就是因为当你看到一张张钞票从钱包里花出时,你会有真切的痛感,会很不爽,所以消费才会有所节制)。一旦对交给政府的税金有了痛感和被剥夺感,在“一分钱一分货”这个最深入人心的普世理念作用下,公民就会意识到自己才是国家的主人,是纳税人养活了国家而不是政府养活的,纳税人才会有强烈的意愿监督税款的使用,要求政府提供量足质优的公共服务。这样才会把公民对政府感恩戴德的怪现状纠正过来,才会祛除政府莫名其妙的、高高在上的道德感和神圣感,把公民与政府的关系还原到平等自由的公共服务的买卖关系上来,还原到业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上来(源自李承鹏)。
严格地说,价格与税金分开显示的发票正是政府与每个纳税人签署的公共服务买卖契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证据,是公民意识和纳税人权利意识的微观基础,甚至也是宪政意识的微观基础。因为每次消费后,价格与税金分开显示的发票都在提醒消费者:你有一笔税金交给了政府,政府应该给你提供量足质优的公共服务,并确保消费者享有公民权利,比如选举、言论、结社、监督等。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提醒,民众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才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其实,欧美一直是价格和税金分开显示的(毫无技术难度),这也是为什么欧美(还包括香港)的公民在面对政府时,说话的底气那么充足。
关于被剥夺感和痛感,郭美美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该事件被曝光后,网络上群情激愤,声讨之声不绝于耳,为何?一是因为红十字会玩弄了民众的善良情感;二是因为每个公民是经过认真考虑后才从自己钱包里捐出一些钱给红十字会,人们希望红十字会能帮助那些受灾者,可是红十字会竟然收了钱没办事,把我们的善款给糟蹋了,大家当然会怒不可遏。如果是财政部门拨给红十字会的钱被糟蹋了,我相信网友也会愤怒,但不会那么愤怒,微博上不会满篇满篇的“还钱”字样。就像到了炎热的夏天,你明明掏了买空调的钱,但商场只卖给你一个破破的电风扇,甚至收了钱后什么都不给你,消费者的痛感和被剥夺感可想而知。因此,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个体的刺激最直接,触动最深。
公民社会的建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最基础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就是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对政府的监督热情,冷漠视之、袖手旁观是公民社会最大的敌人。这一步走好了,公民社会的源动力就解决了,后面的路子就顺理成章了。
接下来,我想聊聊消费发票价、税分开列示与推动财政预算公开的关系:
首先,消费发票里价格与税金分开显示比财政预算公开对纳税人权利意识的激发效果更直接。如果只是政府公布财政预算,除了少部分精英,面对复杂繁多的数据大多数人不会有兴趣去监督,因为他们会觉得这些数额巨大的税款不是自己缴纳的,距离自己很遥远,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因此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只是精英式的,难以调动一般民众的积极性,而超市发票里价格和税金分开显示能达到这个目的,全民监督比精英式监督更为根本有效。
其次,精英对政府形成的压力相对较小,如果公民的整体纳税人权利意识没有激发出来,就不会对政府形成强大压力,政府也不会那么心甘情愿地公开财政预算,精英也就无从监督。
再次,我觉得超市发票的价格与税金分开显示、政府财政预算公开是最容易形成共识(因不涉及官员个人且反对意见难以摆上台面)、最没有意识形态争议的切入点,是最稳妥可行的改革方向,对限制政府滥用税款有很大帮助,一旦政府使用税款的权力被有效制约了,其他的很多问题也就相应解决了,毕竟干坏事也是需要经费支持才行的,这也是欧洲几百年宪政史的成功关键:即控制政府随意征税的权力和任意使用税款的权力是第一要务,而普选行政长官(比如国家主席)则不是那么迫切(逐步直选各级人大代表另当别论),英国大宪章的诞生也能印证上述观点(源自复旦大学韦森教授)。另外,著名法学家贺卫方教授有观点称【税收奠定宪政基础】,我稍微改动如下:【“可感知的”税收奠定宪政基础】。
本文无意、也没有办法涉及到宪政最核心的部分,只是想在当前大环境下,找到宪政和公民社会的最可行、最有效的切入点和触发点。毕竟众多学者对宪政和公民社会的研究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了,但如果不能找到一个与普通民众生活细节息息相关的切入点,那么宪政思想、公民社会等美好的理念就只能一直停留在精英学者们的小圈子里,不会被普通民众真正接受,毕竟普通民众对宏大的道理不是那么关注,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钱包,谁想从他们兜里掏走一分钱他们都会跟你急,当然,前提是他们能感知到,而不是被隐蔽地征税。因此,只有贴近了民众的生活细节和他们的真正关注点,并在此基础上向公民意识方向引导,才可能找到促成公民意识觉醒的最佳路径。
最后,我想重复一下本文的主要观点:
消费者即纳税人!
隐蔽税收之下,无公民!
清清楚楚消费,明明白白纳税!
公民社会,请从发票分开显示价格和税金开始!
附注:
1、本文成文过程中受传知行研究所出品的《2008公民税权手册》及@破破的桥 撰写的《拒绝掠夺,从税开始》http://t.cn/zOsqnUu的影响,在此,我郑重向大家推荐上述资料。
2、向大家强烈推荐两部超赞的纳税人常识普及短片:《人人都是纳税人》http://t.cn/SUROBg及《纳税人的钱哪去了?》http://t.cn/SSwnq6。只要5分钟,你就知道自己的税负有多重。只要5分钟,你就知道纳税人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感谢@明恩传媒 诚意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