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规划国土委国际咨询结果的公布,前海规划方案尘埃落定:来自美国某公司的7号方案——“前海水城”获得第一名。该方案将拓宽现有的流经基地的五条水道,将水元素融入前海规划当中,在净化和改善水质的基础上创造一系列公共开放空间。此举,不仅赋予了该地区鲜明的水域特征,也将为深圳滨海城市正名。
据闻,前海将打造成深圳第二个CBD,有说是“都市亚区”、有说是“珠三角曼哈顿”,将与福田中心区一道成为城市双核。以现有的政府掌控全社会资源能力,要打造一个城市中心并非什么难事——只要目标不与经济发展状态相距太远。就深圳而言,尽管福田中心区尚未能充分成熟与利用,但要在前海湾另造一个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CBD,只不过所耗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
在深圳城市发展史上,我们会看到,福田中心区从上世纪90年代规划、建设开始,发展到近年来逐渐成熟的规模,大概花了10余年的时间。这10余年中,是深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10余年。要支撑起另一个CBD,深圳是否能超越此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目标呢?笔者看来,这实在令人担忧。
这是否可以说,前海的前景不让人乐观?当然不是。这要看规划者将前海放在怎样的位置来考量。如果前海只是深圳的CBD,可能前景堪忧;但如果前海是珠三角一体化中的CBD,则前景光明。
因为,从福田中心区尚未能充分发育成熟的现状看,深圳以一己之力显然是不足以支撑起前海“曼哈顿”概念的。但如果将前海放在珠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以整个珠三角强大的经济腹地及港岛城市管理经验作为前海未来支撑,却又有足够吸引人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在本年度签署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深港前海区域合作就被放在“以点带面”合作的显要位置,前海被定位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前海发展为大珠三角资源交互中心奠定了基础。唯一不确定的是,在该协议中,“深港合作专责小组”定位不明,让人难以把握前海将是侧重于香港模式管理、还是深圳模式管理,抑或是深港共治下的“中国特色”管理。
笔者以为,确定哪种管理模式,对前海的未来十分重要。在全球经济遭遇“金融海啸”阻击以来,“外向型”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态势也因此受挫,虽然中央政府正在努力向拉动内需方向上发力,但结构性的分配方式不合理问题尚未解决,宏观调控的负面性尚未充分展现,经济仍处于困局当中。撬开制度瓶颈是揭开经济困局、获得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然举措。如此,前海的管理模式,无论在珠三角“以点带面”功能上、乃至在国家层面的发展模式探索功能上,以及前海自身的未来前景考量中,都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上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的香港,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除了港人在全球产业重新布局中以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以外,成熟的法治规则下的城市管理方式以及国际社会接触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的桥头堡地位,也是香港经济空间繁荣的重要条件。
而在中国经济发展遭遇制度瓶颈的今天,如果在前海、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下,直接引入香港的城市管理经验与模式,就相当于直接在大陆建立了一个与世界联系、接轨的桥头堡、实验区。如此,前海无疑将获得与当年香港一样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心之一的地位,以深圳以及大珠三角现有的经济实力,无论“都市亚区”、“城市双核”,还是“珠三角曼哈顿”概念,都将不难实现。
所以,前海的未来,在珠三角一体化、粤港合作、深港合作三重规划下,如果能够直接引入香港管理经验,由香港方面主导管理,深圳政府只做配合服务,则前景未可限量。
(注:“制度瓶颈”为不确定概念,请读者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