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已经发表在《财富时报》,题为“网友汪洋”)
三月内与网友三次互动,汪洋在广东点起的不仅是网络“拍砖建言”之火,也为广东思想解放大讨论更添一把推动之火。作为五年前就以《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而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网民,我在这次与汪洋的见面会上更加感觉到了网络的力量,以及网络在酝酿和培育中国公民社会中的作用。
五年前的深圳正陷于经济特区优势丧失殆尽的发展困境与迷惘之中,《深圳,你被谁抛弃》恰在这个时候引爆了深圳人的集体情绪,引发了深圳人的强烈共鸣。网文在当时就引发如此反响,已经出乎我的意料,至于后来发展到与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平等对话”,则更是超乎我的想象了。记得当时的会面是选在一个第三方的酒店,一个大大的圆桌,我和市长面对面,记者和工作人员就分坐两边。当时谈的内容,我都记不起来什么了,只记得事后境内外媒体把这次“平等对话”看作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认为这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讨论“开创了中共省市长级高官与网上批评者当面交流的先河”。
当时有不少朋友对我说,这不过是市长作秀。对这个观点我不能认同。我对他们说,即使是“秀”也是必要的,因为当时深圳市民几乎都有这样的迷惘情绪,迫切需要市长等高官出来正面回应,不“秀”不行;另一方面,政府高官与网友平等对话,意味着现实政治话语体系已经重视网络民意,股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是可行的渠道。因此,这个“秀”不仅必要,而且非常有意义,尽管形式大于内容,但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及其影响远远大于对话本身。
2003年1月与深圳市长于幼军对话 因此,在这次和汪洋见面前,有记者采访我,我就说,这次谈什么内容不重要,而在于其象征意义,对于广东的思想解放和公民社会进程又将是一个里程碑。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见面会能谈点真正的东西。不过,见面前几天大家有点郁闷的是,有关方面要参加见面会的网友事先提交一个书面发言稿。事先打个草稿,的确有利于讲话清晰有条理,但是会不会对内容有限制呢?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平等和自由,网友和汪书记见面也都想畅所欲言,要真正体现网民的特色和公民的责任。谁知到了和汪洋见面那天,这种疑虑和郁闷一扫而空,而且还有一个震撼性的意外之喜。
4月17日的见面会在广州珠岛宾馆举行,长长的桌子在中间围成一圈,是26位网友与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宣传部长林雄的座位,网友后面就是厅局长们的座位,省里各厅的头几乎来齐了。一看这架势,我们就知道,这次会议是一次真正的圆桌会议,大家平等对话,下面就看对话内容了。
上午九点整,汪洋准时出席在会场,并和大家握手。会议由汪洋亲自主持,而且在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就开始让网友发言。各种繁文缛节的会议大家都或多或少参加过,而这次会议这么简单,这是大家首先没有想到的。汪洋的发言都很有网络特色,他开场就说:“这次把各路网络豪杰从网上请出来,过去你们在网上‘华山论剑’,今天我们在珠岛‘当面拍砖’。”
发言放肆点,不然会让我们打瞌睡的……
刚开始网友还有点拘谨,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汪洋尽量放开,他对网友金心异说:“你今天仍然可以‘放肆’,否则就没有个性了。”湛江网友刘国军发言比较长,汪洋半开玩笑对他说:“我说过要讲真话,不要怕说错话,现在看还要加上一条:说话要算话。你‘最后一句’都说了好几次了……”大家哄堂大笑。上海来的网友范世栋四年前曾在广州工作过,他说,虽然去了上海,但是广州的房子还一直没卖,汪洋立即对他说:“老兄,现在贬值了。”和网友称兄道弟,谈笑风生,这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我发言开始说:“为节约时间,在这里我只谈一些大致观点,很多具体内容在我的博客上都有,欢迎大家去看。请原谅,我顺便为我的博客做了一个广告。”汪洋马上接话说:“你在这里(为自己的博客)做广告不要钱,不做白不做。”
汪洋时而认真询问,时而风趣插话,会场气氛一下子就放松了,在十点钟的时候,大家开始争相发言,到了十一点,大家感觉到时间不多,开始抢话筒发言。中山大学教授郭巍青这次以网友身份前来,一直规规矩矩举手要求发言,但都没有抓到机会,到后来急着说:“汪书记,我都举了三次手了。”最后汪洋安排了一下发言顺序,限定每人发言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
有网友指地方上党群关系紧张,汪洋就说:“阁下试举一例。”在这种氛围下,网友放开畅谈,不少网友提的问题都相当尖锐。网友三季稻就直接抨击政府的财务报告不透明,人大代表都看不懂,要求以后公布的财务报告条分缕析,并聘请境外的会计师来审计。他举例说,广州市某部门购买的台式电脑一台要2万元,而该政府官员对各种解释时说是因为配置很高。对此,三季稻毫不客气地批评政府官员的敷衍作风说:“汪书记是从重庆来的,套用在重庆拍的电影《疯狂的石头》里的一句台词,这种解释和回复不但侮辱网民的人格,而且侮辱网民的智商。”刚开始坐在后面的财政厅长似乎还想发言解释,但最后还是没有讲话。二十多位厅局级干部始终听讲做笔记,厅长成了“听长”。

网友前排发言,厅长在后面成了“听长” 我的发言主要谈了粤港澳合作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向汪洋提出一个问题。我说,思想解放的重点在干部,但是现在领导干部对待改革的心态普遍是“宁可保守一点,而不愿进取一点”,也就是“宁守勿进”。因为真正的改革风险高,成功率低,大家宁愿保守一点,反正经济形势还不错,无过便是功,顶多搞点形象过程、政绩工程而已。这种心态不仅广东有,在全国也很普遍。在这种“宁守勿进”的心态下,广东的思想解放如何在领导干部中取得突破?
汪洋说:“你给我提了一个问题,我在最后一起来回答,下一个接着来。”网友一个个发言结束,黄华华、汪洋最后总结讲话,但是一直没见到汪洋回答我的问题。我感到有点失望。然而,汪洋的总结讲话开始不久,就说网友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是非传统、非常规、非体制内的,比传统的更有思想、更有创意,也让我们更有收获。我开始意识到他的讲话非常有料。他接着说:“要不断地探索和发挥网络这一新的民主渠道的作用,让它在今后能够有更大的作为。”对网络评价如此之高,众网友都非常惊喜。汪洋充分肯定体制外的声音和网民在推动改革中的作用,与我前不久写的《大部制改革需要外部压力》中的观点不谋而合。让体制外的声音通过网络发挥作用,对党员干部产生体制内外的压力,让他们的改革施政更广泛地接受监督和检验,这无疑是推动思想解放的一大高招。到这时候,我对汪洋的政治智慧深为膺服,当天晚上就在博客上对他作出高度评价。
谁知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汪洋说,根据十七大“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精神,我们要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建设性的网络民主平台。随后汪洋高屋建瓴地对网络民主作出系统论述,显示他对互联网理解之深,对网络与社会的关系掌握之透,因而让我们大为震撼,倍感振奋。网友的振奋显然不是因为自己得到肯定,而是意识到网络民主已被现实政治话语空间吸纳,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将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更大的空间。
汪洋来广东不久,就让大家惊喜不断。我相信,后面还有很多惊喜可以期待。 汪洋网友见面会精采语录2008-04-24 00:30Tag: 汪洋 网络民主 语录 把各路豪杰从网上请出来,过去你们在网上「华山论剑」,今天我们在珠岛「当面拍砖」。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让他上头版;
如果你恨一个人,你也让他上头版…… 你(指网友)今天仍然可以「放肆」,否则就没有个性了。
老兄,(你的房子)现在贬值了……(对已离开广州去上海但一直不卖掉广州房子的网友说)
一个好制度比好领导更重要。要靠制度来保证听取民意。
最后一分钟,请掌握发言时间,我执法如山。
我说过要讲真话,不要怕说错话,现在看还要加上一条:说话要算话。你「最后一句」都说了好几次了(半开玩笑指网友发言时间过长)……
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就让他上头版;如果你恨一个人,你也让他上头版……你们这是把我往火上烤啊。(对媒体以他为头版表示不满意)
闻过则喜,赶快调高……我们对民意反应要快点。(现场网友批评会场温度低于有关规定,不环保)
信息网络的发展为现代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条件。
网民的声音成为民意诉求的重要力量,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有重要意义。
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介入……各级党委政府不能高居网络之上,要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有效引导,推动网络民主的发展。
各位网友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和传统的座谈会是不一样的,大家的思维方式是非传统、非常规、非体制内的。今天的发言,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风格,比传统的座谈会更有思想、更有创意,也让我们更有收获。
信息网络的发展为现代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条件。
网民的声音成为民意诉求的重要力量,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有重要意义。(2008年4月17日广州珠島宾馆)
呙中校 发表于 2008-04-24 00:30
思想解放如何打破“宁守勿进”心态2008-04-22 00:21Tag: 思想解放 宁守勿进
呙中校 发表于 2008-04-22 00:21
想得到的汪洋,想不到的汪帅2008-04-17 23:42Tag: 汪洋 思想解放 网络民主 呙中校 发表于 2008-04-17 23:42

通过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的报道,我想得到汪洋是一个有魄力、重实干的领导人,通过汪洋在重庆、广东的系列言行和作为,我想得到汪洋是一个思想开放、作风民主的共产党人,通过汪洋对互联网的关注和上网上QQ,我想得到汪洋是一个平易近人、跟进新事物新现象的网络公民……
但是,当我4月17日与汪洋书记面对面“拍砖”时,我才发觉,广大网友叫出来的“汪帅”果真名不虚传,网民群众真智慧也。三个小时和众多网友面对面的交谈,在你面前,是一个想得到的汪洋,却是一个想不到的汪帅!
几天前在通知去参加网友见面会时,我还在和记者朋友说,这次见面能够实现领导人与网友的平等对话,商讨广东新形势下的一些具体发展问题,就不错了。而且,我还试图现行对这次见面作一个定性,认为官员与网友这种平等见面,不在于内容怎样,而在于具体表态的象征意义,形式要大于内容。
然而,让我想不到的是,这次见面却是内容远大于形式:让我想不到的是,这次见面会真正放开,汪洋让网友“放肆”开谈,网友几次争相发言,网络拍砖体现出来了;让我想不到的是,汪洋与网友平等相谈,坦诚相见,称兄道弟,幽默风趣;让我想不到的是,汪洋不仅上网,而且对互联网有着深刻的洞见,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的论述深入浅出,系统辨证,纵横捭阖;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我们网友几乎想要说出口的“网络民主”,却是汪洋根据17大报告精神高屋建瓴地提出,要探索网络民主的新形势,让我们网民惊讶不已,而有意外之喜……这是我见到的真实汪洋,是你我想像不到的汪帅。让你想得到的汪洋,就不是汪帅。这种杀出血路的魄力,这种纵横捭阖的气势,这种汪洋恣肆的奔放,这种高屋建瓴的功力,唯有帅者,方能胜之!
这是一个锐意突破的思想解放旗手,这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帅之大者。
在4月17日和汪洋的见面会上,我刚开始谈了粤港澳合作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向汪洋提出一个问题。我说,思想解放的重点在干部,但是现在领导干部对待改革的心态普遍是“宁可保守一点,而不愿进取一点”,也就是“宁守勿进”。因为真正的改革风险很大,成功率则很低,大家宁愿保守一点,无过便是功,反正经济形势还不错,顶多搞点形象过程、政绩工程而已。这种心态不仅广东有,在全国也是很普遍的。在这种“宁守勿进”的心态下,广东的思想解放如何在领导干部中取得突破?

给汪洋书记提的这个问题,报纸上都没有报道出来,我这里自己整理出来。事实上,在事先准备好的见面会发言稿中,我对如何打破“宁守勿进”心态有大篇论述,只是在见面现场,因时间关系而不得不放弃。
对于"宁守勿进"这个词,我刚开始用的是“宁左勿右”这个说法,不过觉得“左”和“右”这种说法可能帽子扣得太大,也可能不准确,用“宁守勿进”就觉得能够充分说明问题了。不过,“宁左勿右”的思维也不是没有,比如一些经济政策,因此邓小平说要“防止右,更重要防止左”非常深刻,到现在依然是我们解放思想所需要警诫的。
说到“宁守勿进”对思想解放的束缚,我发现在我们现行党政体系内,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原生性层面,那就是从成本效益上分析,进取性改革成功率不高,但政治风险高,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会选择消极性改革着手,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成功率高风险低,或者干脆小打小闹随便做点什么,无过便是功,反正在现有形势下经济不会坏到哪里去,前几年省内某城市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
原生性的“宁守勿进”是人性使然,在投资学上叫做“厌恶风险”,但是其中也有制度因素,就是我们如何创造条件激励领导干部积极进取。2006年3月深圳曾出台一个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其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理念值得肯定,但是这个条例让改革者失去风险意识和责任心,其后果也是难以设想的,另外操作起来也有问题,因为改革的效应不是短期内能衡量的,如何论成败呢?另外,上述“试错”的思路还是局限在传统的精英主导式改革上,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来“试错”,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所以,我在“岭南十拍”中提出“告别摸论”,要告别“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创新的决策上不要仅依赖一两个人和几个专家,而是要实现科学决策,科学决策要遵循一套制度也就是依法决策,要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多听证,多研讨,就像我们现在的思想解放,官方、民间都调动起来,这是民主决策。
“宁守勿进”的另一个层面是衍生性的。在一些领域,中央政策和领导的初衷只是有所节制,但到下面就是层层收紧,越到基层,越保守,有些时候甚至把好事变成坏事。比如前不久发生在深圳的警察铐押记者的事件,我想,无论是作为哪一级领导,可能没有人敢说要他们辱骂、威胁、殴打、铐押记者吧,顶多就是说要严防记者之类的,但是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就会变本加厉。这样的现象不是深圳所特有,在全国来说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在这里我多次举了深圳的例子,并不是我对深圳有成见,而是我对深圳发生的事情相对知道得多些,举起例来更容易一些。
衍生性“宁守勿进”发展到极端就是到了因噎废食的地步,比如2002年北京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之后,国务院几个部委要求治理整顿网吧,到了我们广东某市干脆停止审批网吧,希望一了百了,但不知道这样会导致非法网吧大量滋生。如果这些网吧发生事故,就以它们是非法网吧来推脱责任。显然,衍生性"宁守勿进"并不是对上面的政策吃不准把握不透,很多情况是庸政、惰政,甚至是投机取巧,总的说来就是下面部门执政能力低下、为民服务意识低下造成。
如何打破“宁守勿进”的心态?我在前不久发表的《大部制改革需要外部压力》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来自民间的外部压力:“改革只有自上而下的内部压力显然不够,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动力,形成改革的共识和压力。这种来自全社会的外部压力既需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也需要社会各界认识广泛讨论来形成共识和压力,还需要让改革过程透明化,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动员作用。”只有在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决策,提高决策能力,并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对于这个问题,汪洋书记是如何回答的,我将在下一篇文章《网友汪洋,让人惊喜不断》中透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