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因特虎已经三年了。
三年来,几乎每一个新加盟的会员都会问:为什么要创办因特虎网站?为什么要建立因特虎深圳论坛?为什么要提出“深商”概念?为什么要成立因特虎智库?为什么我们被人称为“深圳主义者”?为什么因特虎可能成为深圳本土最有希望的人文品牌?……
下面把平时零零碎碎的观点梳理一下,以便新来的朋友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系统把握因特虎的思想脉络。
一、互联网:新媒介成就新意见领袖
互联网是人类传播史上的新介质。农业社会需要私塾、书院,工业社会需要大学、传媒,信息社会需要的正是互联网。2000年,中国科大“三剑客”在深圳华能大厦雄心勃勃地建了一个互联网站- - - - “网大”,WWW.NETBIG.COM,轰动一时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就是他们搞的。我的一帮好友在里边做中高层管理人员,于是,我对互联网站的营运有了比较具体和清晰的了解。与当时互联网界的流行看法相反,我认为网站建设并不需要成千上万过亿地烧美钞,至少非门户的专业网站是如此。经营媒体,关键在人,不在钱。一个何清涟、一个零度新闻栏目,支撑起了当年的《深圳法制报》;一个王京生、一本《深圳青年》,影响了整整一代寻梦人。这些都不是靠钱烧出来的。我自信,只要10万元,就可以办好一个出色的专业网站。我当即请网大的工程师帮我设计了因特虎测试版。
尔后三年,纳斯达克风光不再,“.com”高烧变伤寒,多少网络英雄纷纷落马,对于因特虎来说,却是省了费用,少了对手,一路走来,行情不断看好。2003年4月,因特虎推出最新版,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称因特虎是所有深圳问题研究者的必读网站;5、6月间,以网议深圳而久负盛名的金心异和因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而一举成名的我为伊狂先后加盟因特虎,我等意气相投,决意联袂拱护因特虎品牌,当时,三人以深圳问题意见领袖的形象在《创业》杂志《深圳问题》专刊号上公开亮相;7月底8月初,中央政府就深圳发展定位问题专门派员来深调研,我为伊狂和金心异双双被延揽入局,参与决策咨询,因特虎因持续有效地关注深圳、研究深圳而声名鹊起;9、10月,因特虎核心团队数十人多次聚会,展开麦肯锡头脑风暴式讨论,共谋因特虎未来发展;11月,因特虎资讯有限公司、因特虎智库有限公司分别在深圳和香港注册,虎友文善雄、崔旗等给了因特虎第一笔“天使投资”;12月,因特虎与深圳颇有人文关怀传统的某企业集团,以及当代中国颇受尊敬的某报业集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由因特虎倡议的人文项目; 2004年新春伊始,因特虎受到邀请,参加由尤因·马里恩·考夫曼基金资助、由来自巴森学院和伦敦商学院的学者发起的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香港·深圳研究小组,因特虎的研究水平将因此更专业、更上档次、更与国际接轨……,因特虎,如雨后春笋,带露夏荷,在清风徐来的互联网时代里,出落得婀娜多姿,款款动人!
正是从决定创办因特虎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越来越认识到:就象文字的发明之取代结绳记事、机器印刷带来报业兴隆、广播影视令大众传媒多彩多姿,电脑及互联网正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交际习惯。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严格意义上说是生存方式,正因此而产生深刻的变革。新的知识菁英与商业菁英是从互联网中杀将出来的,象杨致远、丁磊这样的书生富贵,在传统社会根本不可思议。纸媒体时代的文学家、思想家富兰克林当年是在印刷厂做小工时自学成才的,互联网时代真正影响深远的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也许今天就在互联网站做工程师、做编辑。我为伊狂此前不正是一个看起来不打眼的某财经网站的版主、网编吗?也许有些清高的主流学者还不屑于与互联网为伍,也许有些公司老总买了电脑却放在那里做摆设,也许短期内还看不到中国互联网的春天,也许今天的知识菁英和商业菁英还可以优游于传统媒体、传统社会,自外于互联网时代。但是,假以时日,领时代风骚的一定是那些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真正参透互联网精神、渐次生成互联网人格的新式商人、新式知识分子!
二、深圳:撬动中国的支点!
因特虎建站伊始,我主张“用思想上网”,主张以负责的态度给互联网注入思想的力量,而思想之所以有力量,不在于泛泛而谈,而在于切中肯綮。因特虎必须把握住我们周遭事物中最要害的东西。
有没有一样事物是牵动我们时代、感动我们大家,让我们在内心深处魂牵梦绕、欲罢不能,值得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呢?
有!那就是我也身在其中的深圳!
深圳寄托着当代中国人的一个梦!深圳是当今中国尚待解开的一个谜!背井离乡投奔深圳的人们与深圳的起落沉浮休戚相关,牵挂深圳的内地亲友对深圳人的荣辱成败感同身受,中外专家学者、政经要人对深圳的风吹草动洞若观火。深圳正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用心力去观察、去研究的地方。
我在为因特虎“深圳故事”栏目写招徕语的时候曾仿照诗人拜伦咏赞威尼斯的名句来形容我心目中的深圳:“凡事涉及深圳就是不平凡。深圳的容貌像一个梦,深圳的历史就是一部传奇!”
深圳,本来不过是一些个平凡的小渔村。是谁让深圳石破天惊、化腐朽为神奇?是一个留过洋、打过仗、执过政、下过放、几起几落、饱经沧桑、对权力已不再留恋、对少时梦想依然念念不忘的睿智而倔强的老人,他顺应明白人的吁请,在几乎找不到深圳的地图上为深圳画了一个圈。于是,万千财富奔涌而来,百万人才趋之若骛,这点石成金、撒豆成兵的神奇效果可能是他自己也未曾料想到的。
深圳并不是老人画的唯一的一个圈,深圳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其中最漂亮的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这场大地震的震源,成为撬动老大中国的最佳支点,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两点最根本:一是对香港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发自内心的亲善和学习态度;二是对追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深圳移民前所未有的宽容和鼓励态度。前者让深圳人充分享有来自香港财富、技术、管理经验、生活理念外溢的好处;后者使深圳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喷薄而出,成就了举世瞩目的深圳奇迹。
深圳曾经是中国最有想象力的城市,无数力图开创新生活的男男女女心怀梦想与追求,从四面八方投奔深圳而来。在深圳,首先生长出来的是观念,其次才生长出高楼与速度。源源不绝的光荣与梦想,使小小蛇口声震寰宇,使人烟荒芜的边陲小镇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使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历史悠久的老牌城市都不得不对深圳刮目相看……
倘若我们能继续将千百万人的创业梦想孵化为创新型经济,倘若我们能打破户籍制度的禁锢让从故乡出走的各种人才把深圳当作自己梦想中的家园,倘若我们能够从现在做起汇聚点点滴滴的民间智慧,提炼、打造、弘扬一种基于人性欲望、个性自由、富有商业智慧的簇新文化,倘若我们能够诚心诚意地将所有深圳人的梦想作为深圳的理想,将所有深圳人的想象力凝聚为深圳的创造力,以创意为瑰宝,以实利为衡准,事事敢为天下先,那么,以深圳特区的使命和抱负,以深圳人的素质和潜力,试问有哪一个城市堪与深圳比权衡力呢?
虽然近年来深圳的新观念少了,步子慢了,暮气重了,但是我深信,这并非伟大变革的落幕,乃是更大变革的前奏!在“富强、民主、文明”的梦想在中国普遍成为现实以前,深圳的使命永远没有完结。这是因为,我们的这个梦想不能不实现,又不可能一夜之间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变成现实,她需要探索,需要尝试,需要稳步推进、次第实现,而深圳正是各方面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是我们的梦想赖以根植和成长的沃土与温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新加坡资深政治家李光耀曾对深圳市的领导人说:“中国不能没有深圳!”
深圳问题事关全局,“深圳主义”断非狭隘的地方主义,揪住深圳就是揪住了中国的牛鼻子。无论从改革开放还是从城市发展来看,“深圳概念”都具有令当代中国人心灵震撼的独特魅力。因特虎得有今日之气象,堪作明日之设想,与当初“一切与深圳有关”的因特虎定位密切相关。
三、“深商”:新的“商帮”、新的商业理想
如果说,“深圳主义者”的说法首先起源于因特虎网友不无调侃的自称和有关媒体对因特虎网友不乏善意的评价,那么,“深商”这个概念就是因特虎网友经过审慎推敲后为深圳作出的全新奉献!
2002年4月,也就是因特虎深圳论坛推出一周年的时候,我着手编写第一份《因特虎深圳报告- - - - 城市论争备忘录》。彼时间,随着浦东的开发、大连的建设、重庆设立直辖市、北京申奥成功、一些新兴城市的崛起和很多老旧城市的复兴,中国的城市开始觉醒了。各个城市互不服气、互相攀比、互相掐架,从网络论坛的口水战到新闻媒体的有意炒作,再到市政当局决策机构的沙盘推演,城市之间的竞争有如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事实上已经有学者不无夸张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
然而,城市到底是什么?是逐城而居的市民们挑剔别人的阵地?还是封疆而牧的官僚们标榜政绩的领地?
在我看来,“城市”二字的要害不在于“城”而在于“市”。偏离“市”的城市发展,必不能久远。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思路是遏制城市的交易功能和制造功能,确保封建地主和王公贵族的绝对威权,官营城市的腐败性、非专业性导致城市的集聚功能十分贫弱。欧洲的城市发展则始终注重强化城市的交易功能和制造功能,以“市”立“城”,以“商”立“城”。城市运作由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商人主持,由商人和工场主自己组建市政管理机构,拥有自己的商业武装。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就是古代欧洲商业城市的典范。
现代城市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的优势就在于城市工商业高度发达。社会分工和商业交易无所不在,以至于每项社会产品都必须通过商业交易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单个人独立完成劳动成果的现象几乎不存在。分工很细,专业要求很高,市场交易频密,几乎人人都是二道贩子,人人都是商人,人人都是城市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结果是形成了集约经营的、效率比农民单干高出十几倍、几十倍、上百倍的规模经济。
广义上的“商业”才是城市的命脉。商业上的便利性,才是城市优越性的最基本的依据。在一片“官治城市”秀的鼓噪声中,我主张:用企业精神革新城市管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必须浸透商业智慧,城市管治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端视对城市工商业的熟悉程度。
深圳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以“商”立市的大陆城市。深圳人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被卷进现代商业涡流的大陆中国人,深圳人就是中国传统商人、近代商人在大陆几近绝迹之后的第一代新式商人,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现代商人。80年代,百万民工如潮水般涌入深圳,上演现代版“出埃及记”,本来毫无商业经验、与现代工商业几乎注定无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深圳找到了自己的商业“圣地”。他们胼手骶足,筚路蓝缕,在流水线上,在写字楼里,在建筑工地,在临街商铺……,接受现代商业文明的洗礼。随后,文人经商,官员“下海”,科技人员怀揣一纸研究成果,前来深圳淘金、创业。直到今天,深圳已经成为中国创业欲望最强、商业气氛最浓的现代商业都市。
“深商”,作为一个新的“商帮”,与晋商、徽商等历史上著名商帮相比,形象可能还很模糊,具体内涵还不好概括和界定;与港商、台商等当代著名商帮相比,影响力可能还很小,自身也还不成体系。但是,小荷已露尖尖角,作为商帮新锐,深商出手不凡,已经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孕育出与众不同的商业个性和商业气质。譬如:当北京商人还在津津乐道、孜孜以求于官商勾结、蝇营狗苟的时候,深圳的企业家已经敢于公开宣称:“从没有给政府官员送过礼”,“从没有用非商业手段谋得过一幅地”,“从此不再赚取高于XX%的高额垄断利润”;当上海商人正西装革履、煞有介事地在金钱帝国的宫殿里比金斗银、论“资”排辈的时候,深圳的创业者正穿着休闲服,双脚翘在电脑桌上,双手敲打着商业计划书,他们知道,号令资本的商业创意才是“知”本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当温州商人、潮洲商人依然沉迷于血缘、地缘的拉帮结派、不能自拔的时候,深圳商人悄然跨越狭隘的宗亲概念、地域概念,以共同的商业利益、共同的商业理念相号召,海纳百川,不拘源流。试看今日之深商包括多少潮商、温商?多少潮商、温商从此打上“深商”的烙印?
随着“深资”北上,深圳产品远销海内外,深商正在日益崛起成为当代中国广有影响力的商人族群。但是这个族群要成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中流砥柱,需要商业与人文十分默契地互为表里,相互提携。
西方工商业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无敌,追根溯源,至少要从文艺复兴开始,是这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为商业、制造业日新月异的变革奠定了根本的基础。商业革命与文艺复兴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推动着西方商业文明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中国官僚政治历数千年之久,官学之发达,令人瞠目结舌;但是民生之道、百工之学,无人讲求。现在深圳风气新开,从蛇口拜金之争,到深圳企业文化的创构,商业正在成为一门生活艺术,商学正在成为一种人生哲学。以“深商”概念为锲入点,内研商业社会运行之机理,外交有远见卓识的深圳企业家、学问家,通过商业研究的途径,使新重商主义成为深圳主义的核心思想,使深圳工商之学成为深圳学派之显学,这正是因特虎做大、做强的契机。而商业为人文撑腰,人文为商业张目,商业与人文相长相进,相裹挟而前行,这正是因特虎梦寐以求的千年中国未有之新途!
作如是想,才有了今天的因特虎深商俱乐部。一年多来,醉心于民间工商社团之缔造,亲访深圳本土百余企业,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鼓动建立了深商在线,策划组织了深商论坛,推出的因特虎深商蓝皮书计划得到深圳企业的鼎力支持……,虽然一切才刚刚开始,但是我由衷相信:深商,是最值得因特虎深耕熟垦的一片希望的田野!
四、因特虎:奇迹原可尔手创, 我等皆为缔梦人
说了这么多大道理,为因特虎树了很高的标杆,特别是我的真情告白要求加盟因特虎的朋友必须是“有丰富商业经验、有良好知识储备的深圳新式商人、新式知识分子”,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连我自己也没有资格堪称“新式”。世居乡下,历代小农,既无商贾传统,也绝非书香门第,言商、言知,贻笑大方。但是,深圳就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求新,求变,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三年来,正是平凡如我辈的深圳普通人,在日常工作之余,挤出打麻将和唱卡拉OK的时间,关注深圳,思考深圳,这才使因特虎赢得了令许多官方媒体、公营机构都未必拥有的社会尊重。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的高贵与否,不在出身,不在社会地位,乃在于心中秉持!
今日之中国所遭遇的乃是“三千年来之一大变局”,危乎高哉的旧权威已不足惧,亦不足恃。冠冕堂皇的盛名之下,气宇轩昂的头面人物,对于全新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未必有身在其中、身临其境者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缔造新的生活、新的奇迹,不能仰仗任何他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自由,一定是我们自己亲力亲为争取得来。处喧嚣之深圳,在浮躁的互联网上,因特虎既象一个大家庭,又象一个大学校,大家在这里相互偎依,相互鼓励,相互提升,共同成就心中的梦想。发现最好、研究最好、学习最好,最后使自己也成为最好,这就是因特虎(INTERHOO)“遴选最好”的最初涵义和一贯追求。现在因特虎从虚拟走向现实、从民间走向主流,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我想对虎友们、对支持因特虎的朋友们、对因特虎事业的伙伴们由衷地说一句:永远不要小看个人,永远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我们心存美好,听从内心的召唤,心有所不愿的事有所不为, 心向往之的东西,孜孜以求,虽百折而不挠,那么,我们的点滴付出、真诚努力、由衷热爱日积月累地汇聚在一起,就一定会产生奇迹。
老亨(HENRY)2004/1/21 于深圳